第二百五十八章 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一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榆木川一战,很快传回国内。  

福建那边,虽然梅殷从兵力和战略纵深上,都比不过大明平叛兵马,但谁也没料到,梅殷竟然强大若斯,竟然一直坚守着福建。  

这其中还遭遇了大田之败。  

大田,朱高燧被围困之后,徐辉祖单枪匹马,带着几个扈从以及担任谋士的黄观,从外围找了个地方杀入大田。  

和朱高燧汇合之后,很快说服朱高燧。  

不突围。  

而突击。  

其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大田被围困的明军兵力,约莫三万左右,而梅殷用来围困的叛军,其实也就五万不到,只不过占据着地势,是以便优势尽显。  

而朱高燧因为忌惮,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突击,导致粮草耗尽,这才陷入绝境。  

徐辉祖到来之后,立即果断执行。  

所有兵马孤注一掷,将剩下的口粮一顿吃尽,酒足饭饱之后,动员所有士卒,说这一战不为大明而打,是为你们自己。  

只有杀出去,才能活着。  

被围困了许久的士卒一听,悲哀之中看见了希望,有道是哀兵必胜,于是在徐辉祖的率领下,盯着一个方向猛攻。  

势不可挡。  

这一突击,立即将叛兵的计划打乱,叛军负责围困朱高燧的是从京营跟随梅殷来到福建的林元,有些眼光,很快看出了徐辉祖的意图:  

不止是突围。  

徐辉祖的意思,是突击之后打破包围圈,短暂休憩,然后以战养战,直奔后方空虚的泉州,如此一来,梅殷和顺天帝将直面兵锋。  

林元无奈,只能选择将所有兵马收拢起来,然后阻击徐辉祖。  

可惜,被徐辉祖大败。  

当然,也不能说大败,在突击战中,徐辉祖和朱高燧麾下的兵马损失惨重,只能说这一来一回,双方在大田之战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同时,朱高煦从江浙一带进入福建。  

朱能率领兵马亦进入福建。  

增援的天子亲卫军在武安侯郑亨统率下,同安侯火真辅佐,很快和朱能形成战略配合,建立出一条宽长的进攻线路。  

福建顿时四面楚歌。  

直到这时候,梅殷才彻底展现出他身为儒将的能力,坐镇泉州,临危不乱,军令连下,奇谋迭出,三十六计接连施展,在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叛军竟然不失一城一地。  

话说回来,叛军很少据城而战。  

大多是根据福建复杂的地形采取游击战,拥有地利和人和的叛军,竟然以微弱兵力,和大明平叛兵马陷入拉锯战中。  

这对梅殷是有利的,也是不利的。  

有利的一点,这让全国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看到了希望,若是再持续一些时候,没准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揭竿而起,便会有星火燎原之势。  

但也是不利的。  

因为福建只有那么大,民间的粮草只有那么多,长此下去,梅殷的兵马将陷入后勤危机,没了粮草,还打什么仗。  

不过梅殷并不绝望。  

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再取得一场大胜,那么全国其他各地的建文旧臣,绝对会有人起兵响应自己,届时局势就会反转。  

而且梅殷深知,朱棣现在在北方,要抵御鞑靼的入侵,朱棣绝对没有更多的兵力来平叛了。  

但是,榆木川大胜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梅殷坐不住了。  

他知道不能再等。  

必须一场大胜,也只有一场大胜,才能改变局面,否则拖下去就是死,在这样的局势下,梅殷决定孤注一掷。  

他要吞掉明军的一条线,以及这条线上的一个人。  

朱高煦!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朱高煦那边的兵力,是由京营地方卫所加江浙一带的卫所屯兵构成,战力不是绝对精锐。  

而且朱高煦还是朱棣的二儿子。  

这里面有个很是微妙的地方:朱高煦也是最有可能问鼎储君的人之一。  

另外一个是朱高炽。  

但朱高炽在应天坐镇,所以若是朱高煦陷入危机,朱高炽会不会为了江山,故意整点幺蛾子事情出来,借梅殷的刀来杀朱高煦?  

完全有可能!  

这就是梅殷选择朱高炽的原因。  

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士卒、粮草和金钱,也打的人心。  

随着梅殷的调兵遣将,平叛的朱能、郑亨、徐辉祖和朱高燧发现,压力骤增,梅殷似乎将所有兵力都压了上来——这个错觉不难理解。  

因为福建地形复杂的缘故,斥候撒出去,都要三五日才能传回一点消息。  

甚至有时候撒一标斥候出去,能回来一般就算运气好。  

地势复杂,山险水恶,大部分牺牲的斥候,并不是死在地方斥候的刀剑弩箭之下,而是死在各种自然环境中。  

是以徐辉祖等人,根本没侦察到,不是梅殷把兵力全部压上来了,而是梅殷将应付朱高煦的兵马,给撤到他们这边来了。  

朱高煦是一员猛将。  

冲锋陷阵他是无敌的,但论起谋略来说,还是比不过梅殷这位儒将。  

一看全面防线空虚了,还以为是徐辉祖他们大捷,导致梅殷不得不回防,于是大喜,率领着兵马直接杀向泉州。  

这也怪不得朱高煦,这个时候的大明,消息传递确实很慢。  

等朱高煦发现其他进攻路线并没有大捷,而他的深入是梅殷的诱敌之计后,已经来不及了,他已经率领大军孤军深入到了兴化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