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连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都像个小喽啰,黄昏知道谁来了。  

朱棣。  

匪夷所思。  

作为日理万机的大明集团董事长,一个底层小员工的受伤,竟然会亲自前来慰问?  

果然。  

下一刻,朱棣龙骧虎步走入。  

黄昏急忙起身行礼。  

朱棣挥手示意,也别假吧意思的折腾了,躺好就是。  

黄昏才不会客气。  

果断躺下休息。  

朱棣示意马三保和纪纲出去,两人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不敢违拗圣意,出门后一左一右,安心当起了门神。  

朱棣打量了一下黄昏的伤势,随口道:“你觉得是谁?”  

黄昏不假思索,“刺客用的绣春刀。”  

门外的纪纲心头一颤。  

朱棣没好气的道:“纪纲要杀你,哪需要绣春刀!”  

门外的纪纲长出了口气。  

另一边的马三保满脸笑意,指了指额头。  

纪纲慌忙擦去冷汗。  

黄昏眼咕噜一转,“也许是庞瑛呢,毕竟黄金失窃案从各方面的迹象来看,都直指庞瑛,他担心事情败露,所以杀人灭口。”  

必须把这件事往锦衣卫身上拉。  

要不然瓜蔓抄无可阻挡。  

老子也是日了狗了。  

被人刺杀不说,还要帮刺杀老子的主谋打掩护,天下有这么搞笑的事情嘛。  

朱棣不语。  

黄昏带着四斤黄金回家,这件事别人不知道,锦衣卫知道再正常不过——毕竟监视全城是自己给锦衣卫的旨意。  

倒没想到庞瑛是上门勒索时看见这堆黄金的。  

朱棣的沉默不语,将门外的纪纲又吓了一跳,心里已经把庞瑛的祖宗十八代都慰问了一遍,可却没想过,庞瑛来吴溥家是他自己的授意。  

黄昏叹气。  

得,锦衣卫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之重,已经无需多言了。  

道:“草民困了。”  

这是逐客令。  

朱棣闻言眉头蹙起,极为不爽。  

门外的马三保和纪纲心里同时暗道了一句:做得一手好死!  

哪料朱棣又松开了眉头。  

笑道:“在来此之前,朕先去了徐府,你也别奢望妙锦会帮你转达这些事给皇后了,朕不想让她忧心这些琐碎,你要是敢让她知晓,朕会让你好看的。”  

黄昏顿时苦瓜脸。  

你妹的朱棣!  

黄昏确实有想法,利用徐皇后给朱棣施压,现在计划泡汤。  

姜果然是老的辣。  

看见黄昏吃瘪的苦瓜脸,朱棣大乐,“朕走了。”  

来去匆匆。  

黄昏也不意外,朱棣今日带着纪纲来看自己,用意很简单,通过这个举动,告诉三位皇子、纪纲,乃至于其他别有心思的人。  

锦衣卫是我朱棣的利器,黄昏,是我朱棣看重的人,谁也别想挑拔他们。  

朕在,打不起来!  

朱棣出门后,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在书房里找到正在教导吴与弼读书的高贤宁,大而化之的坐在两人身前,问高贤宁,“朕很想知道,黄昏用什么话说服你的。”  

高贤宁对朱棣还是有成见,但对黄昏是真心服气。  

闻言笑道:“可说?”  

朱棣亦笑:“免罪。”  

高贤宁眼睛一亮,对朱棣有了一丝新看法,道:“黄昏说了很多,但真正让我感触深刻的只有两句话。”  

朱棣:“哦?”  

高贤宁深呼吸一口气,“若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说完之后,他紧紧盯着朱棣。  

朱棣眼睛一亮,有些惊艳又有些好气,感情黄昏这货的眼里,老子一个人就治理不了大明天下,非得有一群贤臣?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很有道理。  

若是没有文渊阁那一群人帮忙,自己哪有时间和精神出来溜达,所以贤臣必不可缺。  

点点头,“在理。”  

高贤宁眼睛越发明亮,对朱棣的感观更上层楼。  

这就是永乐大帝的人格魅力!  

又道:“第二句话,尤其震撼,黄昏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朱棣抚须大笑。  

好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大明有此子,幸甚。  

已经不需要再问高贤宁过多,朱棣起身,兴致极高,笑眯眯的说道:“且先委屈些时日,待合适之日,卿当舞于朝堂,辅我大明向之煌煌!”  

大笑而去。  

高贤宁目送朱棣远去,内心波澜起伏。  

先前和朱棣一唔,并无过多戏份,朱棣只是单纯的邀请自己出仕,又被自己拒绝。  

但这一次…  

高贤宁看到了另外一个朱棣:心胸开阔,且亦体贴臣心。  

为何要等一些时日再起用自己?  

很简单。  

因为自己刚拒绝了朱棣,现在他就下旨起用的话,自己会像景清、胡广、李贯一样,落个不好的名声,而读书人又最看重名声。  

朱棣会等一个绝佳的机会让自己出仕。  

如此天子,当为贤君。  

可惜…  

如果杀性能小一些就好了。  

黄昏说的有道理:朱棣这样杀性的人,若是没有明臣辅佐,只怕真的会有更多的方孝孺案,大明也将走向黑暗岁月。  

高贤宁心中,终于放下了一些隔阂。  

至少心甘情愿出仕了。  

吴与弼脆生生的问道:“高先生,他是朱棣吗?”  

高贤宁点头。  

吴与弼又疑惑的道:“不像是个杀人如麻的恶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