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明最强辅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棣削藩?  

在当今大明天下,怕是没几个人敢这么认为。  

朱棣本是藩王靖难而得天下。  

建文帝削藩,完全背弃了他曾经对朱元璋说过的,先怀柔政策,道理讲不通后再上暴力手段,上来直接搞死了几个叔叔。  

然后…  

建文帝挂了。  

朱棣登基,作为藩王他最清楚不过,若是削藩极有可能引得其他藩王效仿他的做法,若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建文帝再趁机出现,振臂一呼…  

他的江山要完。  

朱棣内心天翻地覆,默然看了一眼书房外。  

没人。  

放下心来,盯着黄昏,“你如何看出来的?”  

黄昏笑眯眯的,“这种事情不需要看,也不需要推测,陛下欲要江山稳固千秋万代,就得解决掉藩王这个尾大不掉的东西,避免陷入唐朝藩镇割据的困境之中,所以待时局稳定,削藩势不可免。”  

道理是这个道理。  

朝中那些臣子不知道?  

也知道。  

可问题是朱棣面对的局势,并不比建文帝朱允炆好,当然,最大的麻烦,还是朱允炆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是一个随时可以让朱棣江山土崩瓦解的定时炸弹。  

所以当今大明,没人想到朱棣会削藩。  

朱棣也知道这些道理。  

他确实想削藩。  

但这个事情不能操之过急,避免那些藩王们狗急跳墙。  

沉默了一阵,道:“你认为应该如何削藩?”  

黄昏呵呵一乐,“不急不急,草民还没功名,更没入内阁,可不敢妄议朝政,待过几年,草民进入内阁了,再说此事不迟。”  

朱棣一脸黑线。  

这货得寸进尺了啊,摆明了就是你朱棣想听我削藩的建议,要不先给我恩赐个同进士啥的。  

异想天开!  

倒也没怒。  

朱棣这人有两面性格,对于敌人,他冷血而残酷,对于自己人极为温和。  

他是越来越欣赏黄昏了。  

这小子就好像自己肚子里的蛔虫,总是能说到心坎上去。  

把版图册收到一边,道:“纪纲去捉黄观了。”  

削藩的事情不急。  

先看看黄昏这小子有什么招能应对这个难题。  

黄昏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态,长吁了口气,“唉,这是必然的事,草民当初故意让叔父供奉建文帝的灵位,就是为了今日。万幸万幸,被陛下搁在脖子上的这把铡刀终于被纪纲纪大人帮我除去了,先前我还在陛下面前说他坏话,真是惭愧啊。”  

朱棣:“???”  

什么意思。  

你还故意让黄观供奉朱允炆的灵位?  

黄昏见状暗暗腹诽,你朱棣如此人精,可能会不知道么。  

你不过是不想说。  

因为这种话需要臣子自己说出来,而当天子的是不能给臣子当面说,有损天子高大上伟光正的形象,徒然寒了朝臣心。  

只得道:“叔父黄观藏身在安庆贵池县,这确实是草民的主意,其初衷仅仅是为陛下保存下这一位三元奇才,为将来编纂全书做人才储备。”  

朱棣大感意外。  

没想到黄昏竟然主动承认了这件事,就不怕我一怒之下将他和黄观一并杀了?  

哪知黄昏继续道:“陛下英明神武,乃是千古帝王,慧眼如炬岂能察觉不到草民的这点小伎俩,陛下的不做声张,是因为心怀仁慈且惜才…”  

这是屁话。  

对于敌人,朱棣以前没有仁慈过,以后对蒙元余孽也不会仁慈。  

仁慈的下场,建文帝就是前例。  

黄昏:“陛下惜才,一者是珍惜叔父黄观的三元连中之大才,另一个原因嘛,也觉得草民将来能为陛下所用,然而草民独有的能力有点敏感,所以陛下故意保留这个把柄,草民若是违纪犯法,陛下便可以这件事为由,要了草民的小命。草民才认为这是一柄永远不会落下来,但却让草民永远无法安心的铡刀。”  

朱棣哈哈大笑。  

这小子揣摩圣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竟然被他一丝不差的说中了他的心意。  

越发喜欢了。  

问道:“为何永远不会落下来?”  

黄昏发自肺腑理所当然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因为在陛下这等明君的治御下,大明臣子谁敢有不法之心?谁又敢有不臣之举?草民也应如此,忠君爱国心怀天下,永远不会违纪犯法!”  

好简单的道理。  

顺便自我吹嘘了一把。  

朱棣浑身舒泰。  

黄昏啊…会说话你就多说点。  

戏谑笑道:“所以,你还感谢纪纲了?”  

黄昏正气凛然,“我等皆是陛下治下的臣民,要感谢也轮不上纪纲,而应感谢陛下,只是不知道陛下打算怎么处置叔父和奖励草民呢?”  

问题来了。  

怎么处置黄观,朱棣早有应对,如黄昏所说,他现在确实想编纂一本全书,黄观可以戴罪去领总裁之事。  

但怎么处置黄昏,朱棣还没想过。  

不解的问道:“我还要奖励你?”  

黄昏啊了一声,“这么一个千古罕见的六首第一三元连中奇才,在草民一番操作猛如虎下,将会成为陛下编撰全书的功臣,草民为陛下为大明劳心劳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朱棣可没被忽悠晕,闻言哭笑不得。  

得了。  

感情你屁事都没有,倒头过来我还要奖励你。  

不带这么玩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