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陛下有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徐皇后万万没想到。  

本来过来看看就走的夫君,竟然留宿坤宁宫,原因倒也搞笑,只因拉着自己手说了一句辛苦后,忽然就来了性趣…  

徐皇后简直不敢相信。  

老夫老妻的,儿女都一大堆了,哪有那么多即兴激情。  

原因只有一个。  

是香皂!  

沐浴之后,香皂让肌肤保留着滑腻的触感,和荷花清香、淡淡酒香相互影响,让夫君老夫聊发少年狂。  

偎依在旁,将夫君的胳膊抱在怀里,徐皇后轻声道:“夫君,后宫不可干政,可妙心还是想问一句,你打算怎么处置渺无音讯的黄观?”  

朱棣笑了笑,“他?”  

多年夫妻,知道妻子不会无的放矢,乐道:“为妙锦求情吧?”  

徐皇后讶然,“黄观的失踪和三妹有关系?”  

朱棣闻言愣住。  

感情妻子不知道这件事。  

于是说道:“我刚进入应天城,妙锦就跑了,徐辉祖送她出的城,当时还带着你小妹,若非如此,刀兵早将他拿下了。”  

带着徐家小妹一起,自然不是逃亡。  

又道:“徐妙锦去了一趟安庆,恰好遇着黄观侄儿,然后黄观就人间蒸发了,能有这么巧?若没猜错,黄观就被他俩藏匿在安庆附近。”  

朱棣何许人也。  

永乐大帝。  

这些曲折,他岂能猜不到。  

徐皇后闻言反而松懈了下来,夫君愿意说,这件事他就不会追究妙锦。  

果然,朱棣继续道:“黄观其人,我原本是要将他如练子宁、黄子澄、齐泰一般处置的,不过他运气好,出了个侄儿黄昏,我记得对你提过?”  

徐皇后点头。  

朱棣又一次说着心中想法,“黄昏是个人才,可以留用,但暂时不能用,得先压着他,正如老爹对方孝孺一般,先抑后重用。”  

徐皇后松了口气,“不怕他妖言祸国了?”  

朱棣沉吟半晌,“这人确实异类,如果真拥有超越寻常相士的能力,便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大明有巨大的潜在威胁,但若将他掌控而运用得当的话,便若百万雄师!”  

要不是想到这些,第一次觐见就一把火烧了。  

妖孽?  

我朱棣王座之前,没有妖孽!  

徐皇后瞠目结舌。  

一人可以媲美百万雄师,这怕是天方夜谭。  

朱棣也乐道:“我问过道衍,他得出的结论:这小子走的神棍路线,只是求简在帝心,不过能推测出为夫想修全书、定年号永乐,确实是个千古难得的人才。嗯,这是道衍的原话。”  

徐皇后愣了下,“那还不把他保护起来。”  

朱棣哈哈大笑,“保护什么?这小子聪明得紧,且有着异于其年龄的成熟和稳重,第一次觐见时,为夫差点把他砍了,这货一看局势不对,立即和为夫打赌,竟然让他赢了,所以这段时日我也没理他。”  

徐皇后笑了,“恭喜夫君又得一旷世奇才。”  

朱棣点头,“所以他将黄观藏起来,为夫暂不追究,将这当做禁锢他的牢笼,今后这把双刃剑若有危及我大明的迹象,这就是他死无葬身之处的七寸死穴!”  

这话很淡。  

但却透露出帝王的腹黑心术。  

朱棣又道:“还有一点,黄昏确实猜中我心思了,杀了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大明的读书人种子断了,所以我要修一本古往今来未有之全书,这事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留着六首三元的黄观,若解缙不能担此重任,那便让黄观来。”  

言辞之间帝王豪情冲天。  

徐皇后看朱棣的眼神越发崇拜,这就是我爱啊!  

朱棣很享受妻子的崇拜目光,加上红烛帐暖佳人在怀,于是内心之澎湃无以压抑…  

许久。  

喘着粗气的徐皇后红着脸,嗔羞道:“明日不上朝么。”  

朱棣心满意足的哈哈大笑。  

今夜甚爽!  

有些好奇的道:“不是为夫沉迷美色,实在是我家娘子太妖娆,话说妙心,你用了什么,怎的肌肤滑腻如少女了。”  

徐皇后呵呵傻乐着说,“说起来和黄昏有关系。”  

朱棣:“???”  

老子戴绿帽子了?  

差点就要翻脸。  

徐皇后笑着说,“妙锦今日来,送来了一盒黄昏制作的香皂,使用之后,肌肤滑腻如玉石,且持久水润,端的是神奇,不如让黄昏多制作些,以后宫其他妃嫔,都用这种香皂?”  

这才是皇后该有的心胸。  

朱棣又意外。  

黄昏还能搞这些东西?  

嗯,貌似不错。  

他才明白为何妻子先前要问如何处置黄观,不是为妙锦,而是为黄昏求情,毕竟拿人手短——别说,朱棣很享受。  

黄昏这后宫路线走得甚合朕心。  

笑眯眯的道:“这黄昏啊,怕是在吴溥家受不了苦日子,想从你这拿点好处,你和妙锦都被他利用了。”  

吴溥是个清官。  

又道:“也罢,为夫明日便赏赐他一些钱财罢,日子太穷,莫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笼络了,至于后宫大肆采购…倒是可以,多储备一些,可以赏赐给臣子家眷。”  

徐皇后捉狭的笑。  

夫君这心思,还是想让后宫所有妃嫔都用香皂。  

第二日下午,黄昏正在思忖如何将香皂改成沐浴露,家里来了个年轻太监,看其服饰和神态,在内侍里地位不低。  

跟着四个衣着光鲜的京营士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