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永乐时代启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果不其然。  

那一日后,朱高煦和朱高炽都极其安静,也没有传来黄观被捕的消息,倒是莲花桥平康坊外多了些锦衣卫的密探。  

朱棣应该知道朱高煦见黄昏的事了。  

并没有发作。  

毕竟朱棣还是更钟爱二儿子多一些。  

这段时日,应天城很乱。  

死了很多人。  

方孝孺最终的结局,夷族。  

被车裂于聚宝门外,尸骨由方孝孺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廖铭两人收拾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德庆候廖永忠早些年因为用了龙凤之物僭制而被处死免爵——其实就是太祖朱元璋给孙子建文帝清除有威胁的老臣。  

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一同赴刑场,赋诗一首而死。  

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永乐大帝朱棣,向世人展示出他两张面孔中冷酷无情的那一面。  

开始屠杀。  

在靖难之战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的铁铉,被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他:“甘否?”  

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铁铉被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同为文职奸臣的黄观反而没被提及。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朱棣坐在了代表最高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  

但这次不同,他已经成为这里的主人。  

他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  

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有一条规则却可以保证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据这个地位。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太多,背负了太多,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  

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任者,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  

我将让所有的人都仰视我。  

永乐!  

仰视这个伟大的国家。  

大明!  

当历史真实的在眼前上演,黄昏才明白自己有多弱小。  

哪怕他是穿越者!  

无能为力。  

他想过救这些人,可他做不到——朱棣,也不是能随意被人忽悠的君王,那可是永乐大帝,以篡位走上历史舞台,最终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  

黄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告慰这些在天英灵。  

你们的死,是一个帝国辉煌时代的启航,你们没有错!  

从结果来推,朱棣也没错。  

因为他打造出了永乐盛世,之后又让继位者打造出了仁宣盛世,造福了大明天下亿万百姓,从这一点来说,朱棣做的很好。  

当得起永乐大帝四个字。  

错的是造化。  

黯然几日,黄昏平复心绪,将无法救方孝孺等人的愧疚深深的埋葬在内心的深渊之中,打起精神继续他的创业之路。  

他又去了魏国公府。  

如今已不叫魏国公府——徐辉祖被削爵圈禁在家,国公府改为徐府。  

若不是徐皇后,只怕徐辉祖也难逃一死。  

徐妙锦情绪不好。  

有些惊惧。  

毕竟朱棣杀了这么多人,因为姐姐的缘故,她虽然不会被杀更不会被送入教坊司,但就怕朱棣将她召入宫中。  

要不然她也不会出逃。  

黄昏直奔主题,轻声道:“今日冒昧拜访,是请锦姐姐帮个忙。”  

又是帮忙。  

徐妙锦已经习惯了,勉强笑道:“怎么帮?”  

黄昏拿出包装好的香皂,“这是我做出来的划时代的产品,这一盒送给锦姐姐用,大概能用一两个月,到时候锦姐姐还需要的话,我可以继续制作。”  

给未来老婆用,不心疼。  

徐妙锦接过一看,哭笑不得,“这不就是肥皂团吗,有什么——嗯?”  

比一般的肥皂团更美观。  

雪白而晶莹,两头略微突出,当中圆滑的腰身具有美感的流线型,且握在手心滑腻至极,那股淡淡的荷花清香,在这大夏天里让人身心舒爽至极。  

黄昏笑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肥皂团,它叫香皂,更美观更实用,采用八星八箭的制作工艺,颠覆传统的材料,以数十日不停不歇的人力全手工精心打造而成,不仅可以清洗肌肤的泥垢,还能保养肌肤,全天十二时辰锁住水分,让皮肤更水润更Q弹。”  

徐妙锦哪会信他胡吹,道:“还有什么话,一并说了吧。”  

黄昏笑眯眯的拿出另外一盒,“还是锦姐姐懂我,咱俩果然是心有灵犀啊,那一盒是给锦姐姐用的,这一盒是想请锦姐呈送给徐皇后。”  

徐妙锦啐道:“谁要和你心有灵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