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朱棣登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吴溥去翰林院点卯应班,出门之前千叮万嘱,让吴与弼教导黄昏,今日只做一件事:认读三字经全文。  

吴溥一走,黄昏就开溜。  

被吴与弼一把拉住,说黄昏哥哥你今天要是不认读三字经所有字句就不能让你出去。  

小眼神无比认真。  

黄昏也是无奈,又不好打击这位未来教育家的积极性,只得去书房。  

好在三字经简单。  

前后没到半个时辰,黄昏全部认完——毕竟三字经耳熟能详,遇见繁体字参照现代版本,也能认读完。  

黄昏一溜烟跑了。  

留下吴与弼瞠目结舌,讷讷的说了句果然不愧是黄观的侄儿啊。  

读书真厉害!  

这才半个时辰不到就认读完三字经,自己当年可在这上面吃足了苦头。  

黄昏出去瞎混,吴与弼回到书桌前,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  

黄昏出了城。  

找到本地人问路,顶着炎炎夏日,在一处荷塘摘了大量盛开的荷花,又在一条泥河里挖了一大口袋的蚌壳。  

回到家吴与弼刚做好午饭。  

依然稀饭和榨菜。  

这段日子都会这样,直到朝廷重新发薪俸,吴溥有了收入后才能缓解贫困。  

第一步,提取荷花之中的香油。  

条件简陋,只能采取蒸馏法。  

黄昏在院子里翻箱倒柜,找出几个没用的瓷瓶,清洗得一尘不染,这个时代没有不锈钢管,也没关系,到市场去要了几根别人卖不掉的竹子。  

回家之后对半剖开,将竹子内部关节削干净,又让吴与弼坊间借了个抛光用的木贼,顺便去摘了些粗叶。  

木贼粗抛,粗叶再细磨。  

把竹子内部打磨光滑之后,沿着剖开的轨迹合拢,找来绳子死命的绑扎,不留下一丝缝隙,然后将之连接成一个“之”字形。  

当然,足够长才能确保冷凝效果。  

冷凝管有了。  

还差蒸馏罩。  

这个比较麻烦,永乐时期可没法定制玻璃罩和塑料篷布,不过难不倒黄昏。  

用锅盖。  

让吴与弼提着锅盖到街上去找修补锅碗瓢盆的手艺人,在锅盖边上打了个洞,大小恰好够伸进竹管,至于缝隙,用铁水封了便是。  

因是熟人,工钱先欠着——家里确实没钱了。  

黄昏又顶着日头在墙角落里用废砖砌了个灶台,在灶台边搭了个小架子,并用砖和石灰砌了个长方形水槽,方便放冷凝管。  

蒸馏设备到位!  

天色已暮。  

吴溥回来后倒是没注意到院子里的变化,吴与弼也不敢说,黄昏更不会主动提及。  

晚饭后吴溥抽查学习。  

发现黄昏竟然能认读三字经全文,不由得暗暗颔首。  

不愧是奇才黄观的侄儿。  

底子好。  

尽管脑子被水泡坏了些,重新读起书来也是事半功倍,于是提高了明天任务的难度:认读百家姓全文,并且会写三字经和百家姓。  

黄昏不屑一顾。  

又想溜。  

被吴溥抓住,让他和吴与弼一起继续看书。  

吴与弼看大学,黄昏则预习百家姓。  

黄昏对此怨念极大。  

这穿越的生活真是个寂寞如大雪崩,我读了十九年的书,如今还要读书,偏生还是三字经百家姓这种启蒙教材,能不无聊么。  

又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一则不愿辜负吴溥的一片好心。  

二则…不读书的话,确实是个文盲啊。  

第二日。  

待吴溥走后,黄昏立马行动,拿出昨天摘的莲花,有些无语,都已枯萎没有香气了,无奈,只得再出城,偷偷摸摸又找了个荷塘摘了一大抱回来。  

莲花花瓣一叶一叶掰下备用。  

把吴与弼洗得亮铮铮的铁锅放入灶台,倒入水,将莲花放入水中,盖上锅盖,为了防止蒸汽跑出来浪费,在锅盖边缘用纱布密密的围了一层。  

插上竹子做的冷凝管,在冷凝管水槽里放入从深井里打出来的冰凉冷水。  

准备就绪。  

黄昏略有激动,亲自点火。  

大明王朝燃起了一道划时代的火焰!  

目睹这一幕的吴与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为什么要煮花。  

更不明白那弯弯曲曲的长长的竹管是用来干嘛的。  

黄昏也不解释。  

把从徐妙锦那拿到的玻璃盆放在冷凝管出水口,把提前准备好的纱布放在一旁,然后拿了把蒲扇在一旁坐等。  

等待总是漫长的。  

院门忽然传来吱呀声,满头大汗的黄昏和吴与弼回头,发现是腰间佩剑的许吟。  

旋即徐妙锦出现。  

因是出行,又戴上了那顶白纱遮面的斗笠。  

徐妙锦走进来看见这从没见过的阵仗,万分不解,“你究竟要做什么?”  

黄昏呵呵一笑,“香奈儿。”  

这是忽悠。  

不过倒是灵机一动,既然能提炼花油,以后也可以尝试一番,没准真把香水做出来,这可比香囊什么的高端多了。  

自己岂非要成为大明的女性之友?  

安排了,加入创业日程!  

徐妙锦的心思显然没在这上面,站了一阵,轻声道:“上午朱棣发布即位诏书通传各地广告天下,诏书是解缙写的,和你说的一样,废除建文年号,今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又拟定他的年号为永乐。”  

黄昏心不在焉的哦了一句。  

这不是明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