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天下归属(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颌还是降了,折服于霸主曹操的气势与器量,不过他的要求是不参与北伐,对于此事,曹操也能理解,是故叫张颌与曹仁留守陈留。

建安三年九月二日,曹操率十余万大军北伐,连克乌巢、延津、平丘。算是报了当初袁绍一箭之仇。

每克一城,日制漆郭嘉所献兰策,大肆搞赏麾下将士,方论是黑山黄丰袁绍溃军也好,曹军也好,一视同仁。

另外,曹操曾下严令,不得扰民,胆敢违背者,不念旧情,一概斩杀!

这一条将令,是最受袁氏溃军们推崇的,毕竟,他们出身北地,若是曹操有何扰民之处,兔死狐悲之下。搞不好溃军要反叛。

对于这条将令,黑山黄巾自然也是恪守,就算他们与袁军不合,但同样走出身北地,他们所恨,仅仅袁绍一人罢了!

曹操的北伐,似乎大大集乎了袁绍的意料,袁绍根本不曾想到,仅仅只有两万可用之兵的曹操,竟然北上讨伐自己。

一时不察之下,袁绍尚未来得及调集兵马防守,就被曹操攻入了翼州。

牧野、朝歌、黎阳,在短短二十余日内,相继失守,曹军竟然直直打到袁绍首府郜城,袁军节节败退。而曹操势力则越来越强,一路之上。曹操不断收编袁绍溃军,诱之以利,晓之以情。

每克一城,在大肆搞赏麾下将士之后,曹操便将城中囤粮分给百姓。减轻赋税、继役,以博得仁义之名,以及百姓推崇。

对于期间一些不怀好意的,郭嘉自然不会手软,冠之以恶名斩首示众。

曹操与郭嘉,若是按江哲的话解释,就是将袁军、黑山黄巾、曹军。这三者的利益一致化,似乎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意思,不过远远达不到那个地步。

毕竟,河北豪门世家,眼下曹操也不敢过分得罪,只好拿一些小世家、以及袁家直系、旁系亲眷开刀。到了这种局面,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冤仇,已经无法化解了,既然无法化解,不如就一不做二不休,,

就如曹操与袁绍自己说的:虽天下之大,亦不足吾二人分之!

建安三年十月初,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夺下青州,袁绍长子袁谭败亡逃逸,投袁绍去了。

建安三年十月中旬,曹操与夏侯惇于郜城汇师,这代表着曹操已不用再担忧麾下袁绍降军的反叛,更代表着袁绍末路将至。

建安三年十月十九日,曹操统领三十万兵马围郜城三日余,期间郭嘉不断叫降将降军在城外喊话。致使城内袁军毫无战心,袁绍大势已去了!

建安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曹操攻下郜城,袁绍与田丰、庞统、沮授。引区区百余骑杀出重围,投幽州而去,袁绍将领鞠义誓死挡住曹军。为袁绍拖得时间,力战两个时辰有余,终究被徐晃拿下。

建安三年十一月初,曹操未及整编军队,便在即北上攻袁,相继取广平、邯郸、馆陶、清河、高堂。继而夺下大半翼州,听闻此事,袁绍于逃亡途中吐血昏厥。

建安三年十一月中旬,袁绍从各处调集十余万兵马,于石邑犹作困兽之斗,一日后,曹操率将近四十万兵马至,庞统再度与郭嘉交手,无奈此刻双方兵马已是太过悬殊,郭嘉以正道用兵,三日不到,石邑易主。曹军得势不饶人,趁势夺下常山、安邦、安国、追袁绍至河间、将其困在一处废弃的军营中。

而此时,袁绍身旁,仅仅只有数千败兵,谋士仅只有沮授、庞统二人。田丰、审配、郭图等人,皆在逃亡中走散,更重要的是,袁绍身边武将”,一员也无,已悉数战死。

袁绍,气数已尽!

望着眼前满身尘土、满脸疲惫的沮授、庞统二人,袁绍盘坐在地,长叹一声,望了一眼庞统,似乎是看穿了他的心思,袁绍宽慰说道,“吾败,乃天意使然!”

“主公!”庞统自内心的唤了一声。

“时也!命也!非人力所能及”摇摇头,袁绍挥挥手说道,“公与、士元,趁曹军还未将此处完全包围,速速逃生去吧!”

“主公!”沮授与庞统心中一惊。张嘴欲言,却见袁绍愕怅说道,“年初,我率百万雄师跨江讨曹,天下为之震惊。何其壮哉!嘿,眼下。我仅剩残兵数千,困守在此、不知明日,数百年袁家,毁于我手,痛哉、痛哉

“主公!”沮授悲呼一声。

“自小到大,我便争不过曹阿瞒。如今与他争天下,亦是争不过他。惜哉,”

“主公”庞统张张嘴,却是说不出话来安慰袁绍。

“速去!莫要留在此处为我陪葬!逃亡也好,投曹也罢,速去!”袁绍挥挥手呵斥一声,一脸的弃索。

“主公!”庞统沉声喝道,“主公以为我庞士元乃何人也?岂会背主求荣?!”

袁绍张张嘴,望着庞统愤然的眼神,拍退大笑,笑声很是

慰。

“主公”平复一下心神,庞统拱拱手,正色说道,“当初曹孟德亦是濒临绝境,屡败屡战,致使有如今局势。眼下主公仍有幽州十余万兵马,依在下之见,趁曹军未将此处围住,主公速速前往幽州,他日定可东山再起!庞统定会助主公

“罢了罢了”摆摆断了庞统的话,袁绍显得有些意兴阑珊,叹息说道,“百万大军犹毁于一旦,区区十余万,更能如何?此战之后。曹阿瞒收拢河北兵马,攻下幽州,不过时日多少罢了”

再者,我逃得够久了,不想再逃下去了

“主公!”庞统疾呼一声。

“够了!”袁绍皱眉重喝道,“我心意已绝,士元不必再劝了!我堂堂袁家嫡子,败在曹阿瞒手中已是是丢尽颜面,若是再被他”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