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妖物为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黄思远笑答道:“小师弟问得好,都说武修是最艰险困难的修行道路,自是有其原因所在的。如我这般修为,前年刚入的先天境,却也只相当于人家炼气九重而已。只有入了先天中期,才能堪比正统修真的筑基初期。”  

走了几步,他又无奈摇头道:“可我毕竟是三十五岁才入的先天,这还已经超过了我父亲,还有几位师叔伯曾经的修行速度,算得上资质奇佳了。  

具有灵根的正统修士,却能够在五六岁开始,就依靠修真心法吞吐天地灵气,自成先天真气,三十余岁的年纪,只怕只有那些资质奇差之人还会停留在炼气期,多数都已入筑基中后期,甚至开始结丹了。”  

贺凤鸣补充道:“黄师兄所说还不算什么,前后不过是比人家多花几十年时间罢了,终归还是能追上人家的进度的。  

最关键的是,我们武修修行,在寿元方面的增长,远逊于正统修真。依照掌门所说,四十岁以前不入先天,终身无望内景境。  

因为四十岁以后身体本源会因衰老而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入内景境又必须保证身体本源是完好圆满的。  

即便入了内景境,寿元顶多到达两百岁。掌门曾说过,先天入内景,进展快也要四十年苦修,正常都需要五十年。而内景入外景,更是要一百多年的修行。  

若无机缘和上等资质,根本无法正常从内景修炼到外景境。  

不像筑基期的修士,寿元就已经达到两百余岁,再入结丹,便可再增百年寿元。  

并且他们无论在哪个年龄段突破,哪怕是行将就木时候突破,都能立刻返老还童恢复元气。  

我们则是越早突破越好,时间越晚,意味着到了下一层境界时,不仅增长的寿元会减少,本身实力的提升也会变得有限。”  

少语的严宇择也不禁叹了口气,“便如我们六师叔,他如今已经百余岁,即便有掌门照顾,给予过多颗延年益寿丹,若是无法在近些年内突破,则进入内景境会十分堪忧。并且即便踏入了内景境,其潜力也远及不上师父和其他几位师叔伯了。”  

方浩然皱眉沉思,有些不忿的说道:“难道我们武修一直都要比正统的修真弱下去吗?!”  

这时黄思远却笑道:“小师弟不用着恼,老天爷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公平的。我们武修虽然提升困难,且每一阶段都是危机重重。但入了先天以后,单论战斗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师兄我即便不用禁术,在这先天初期,虽然修为只与炼气九重相当,却也能和筑基初期的修士一战。如果是偷袭,不给他用法宝的机会,基本稳胜。  

到了师伯们这般内景修为,却是能够越过结丹期,与元婴期的修士一战。一个资质寻常的修士无资源辅助的情况下,要练到元婴期,起码得要四百年。  

我们练到外景境,除了积累资源、玩命以生死实战进行感悟突破以外,只需要两百年的修行就可做到,风险虽然大,但收益其实并不小。”  

简单而言,就是武修前期进展极慢,但中期过渡较为平滑,整体提升起来需要的时间跨度差得不是很离谱,但修行困难易身死道消。  

而正统修真,可以在较早时期就开始修炼,而且寿元增长极多,可以长生久视,但相应而言,每跨一大阶段的提升就没有那么平滑,需要大量资源或者苦熬时间,却相对安全。  

方浩然叹了口气,“这么看来,咱们武修啊,过于注重战斗力了,在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方面根本无法与正统修真相比嘛,也许会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情况的。”  

黄思远和另外两位师弟对视一眼,不知道方浩然怎么会想到这方面的,他们都是遵循掌门踏出来的道路而行,从未想过自己是否也能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五艘船上基本都是疫鬼,再加上些有毒的瘴气,最难对付的,也就是最后一艘船上由戾气化形的怪物,侵入人体后,会让人失去理智,充满破坏欲望。  

很轻易便被黄思远解决,师兄弟四人离开战舰,方浩然只觉除了收获一些知识外,战斗方面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这些邪物太过弱小,门内资源又紧张,因此三位师兄都没让方浩然使用符纸,只是旁观即可。  

解决完五艘船上的邪物后,船体表面的障眼法立刻消失,变成了仿佛被从海底打捞而出的阴森模样,看得岸边众多官兵百姓惊呼不已,对净剑宗四人更是大力称赞。  

不少客商甚至多提美食美酒,以美女意图讨好四人。  

师兄弟四人却都怀心思,全部婉拒,晚上则暂住在水师提督府邸。  

他们聚在一块商讨接下来如何应对那艘神秘莫测的鬼船。  

黄思远说道:“今天这五艘船,如果没猜错,被鬼船勾走之后,便被妖物施展法术沉入了湖底。也就是说,鬼船的源头很有可能就是在云梦泽底部某处位置。”  

贺凤鸣有些皱眉,“如果是这样,湖底作战实不利于我们发挥,呼吸虽可通过购买的避水符解决,但是动作上还是会受到水流阻碍,难以发挥全力。”  

方浩然想起半年前,被那位水鬼附身的葛师兄,以妖术被迫于溺水状态下作战的狼狈情况。  

随即又想起自己曾在门派中的藏书阁内,一些妖怪志异中与鬼船情况相似的邪物。  

“师兄,我记得在门中的妖物志异内,曾看到过一个与鬼船相似的妖物,却不知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