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取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郑成功眼睁睁的看着章有方在铁锅里挣扎、翻滚、扑腾。  

从哀嚎求饶到无能狂怒破口大骂,再到没了声音。  

直到章有方变成锅中的一滩烂肉,郑成功方是出了一口气。  

他不是一个暴虐之人,但如若不替四明山惨死的将士们出这口恶气,他原谅不了自己!  

“大木,都过去了。”  

张煌言见郑成功这个状态,连忙上前安慰道。  

“俘虏的那些绿营兵怎么处理?”  

“全部斩了,祭奠死去的将士!”  

郑成功毫不犹豫的说道。  

张煌言点了点头,没有去劝郑成功。  

一来是他也清楚如果不杀这些清兵,会有极大的隐患。若是郎廷佐派兵攻来,他们随时可能暴起。  

二来张煌言也是对这些汉奸痛恨不已,郑成功只是做了他想做的东西。  

“一开始我还以为余姚守备森严,且附近有很多支绿营兵,可以随时来援。但现在看来,东虏内部也是一盘散沙啊。”  

经此一战,张煌言对清军的战力有了新的认识。  

除去那些八旗兵和抚督标营,其余绿营兵的战力真的十分一般。  

更重要的是这些绿营兵之间互不统属。  

便说宁波府的绿营兵,见到余姚被攻打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来援。  

这确实是明军可以利用的点。  

即便如此,张煌言还是没有打算据守余姚。  

余姚不像四明山有地势可以凭恃,郎廷佐失陷余姚可谓是大罪过,肯定想着极力挽回。  

大军围剿下,仅靠自己是很难守住余姚的。  

再说张煌言和郑成功如今的根基在舟山,此番带的兵力也有限。  

他们这一次更多的是替四明山的阵亡明军报仇,并且警告郎廷佐莫要嚣张。  

对郑成功和张煌言来说,肯定是希望有一个和平发展时期的。  

郎廷佐作为清廷的两江总督,自然不想给明军这个时间,急着要邀功请赏。  

郑、张此举就是告诉郎廷佐,要么各自发展要么鱼死网破。  

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在这种时候一定要强硬,绝不能软。  

“此番余姚城破,郎廷佐找不到我们的麻烦,肯定会迁怒于城中百姓。”  

郑成功沉默了片刻道:“沧水兄,不妨问问城中百姓,有没有愿意跟我们去往双屿的。如果有,我们可以把他们带走。”  

郑成功实在不忍看到这些百姓被东虏欺凌,正好双屿现在也需要人来建设,这些百姓若是肯追随他们去双屿自然是极好的。  

张煌言闻言点了点头道:“我也正有此意。大木放心好了,我这便差人去办。”  

“离开之前把城门捣毁,告诉郎廷佐我们随时可能回来!”  

保持威慑力是至关重要的,只要郎廷佐对明军有所忌惮就不会为所欲为。  

明军的优势是机动性强,郑成功已经下定决心把这个优势发挥到底!  

...  

...  

当郎廷佐得到余姚失陷的消息,直是暴跳如雷。  

他好不容易才收复南京,把郑成功赶回了海上,留给朝廷和皇上一个力挽狂澜于社稷有功的印象,现在就被章有方这个废物全毁了。章有方死不死郎廷佐根本不关心,这厮便是死上千次万次也不足以赎罪。  

现在郎廷佐需要考虑的是朝中御史的弹劾。  

他已经可以想象无数奏疏堆到顺治皇帝面前时的样子。  

皇上会饶恕他失土的罪责吗?  

如果皇上怪罪下来,是会对其降职处分,还是干脆罢官逮拿进京问罪?  

郎廷佐心里十分忐忑!  

郎廷佐是一个辽东汉人,虽然和清军入关后才投诚的汉人比起来有一些优势,但和正儿八经的满洲旗人比起来地位还是要低不少的。  

他能做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一来是因为皇上器重信任,二来也是因为郎廷佐能打胜仗。  

这些绿营兵总兵在他麾下个个勇猛无比,一些反清势力刚刚冒头就被镇压。  

可以说,郎廷佐就是顺治皇帝用的顺手的一条狗。好用的话顺治皇帝自然会用,但若是不好用了,顺治皇帝完全可以一脚踢开。  

郎廷佐在朝中虽然也有一些关系,但背景却没有大到保他无忧的地步。  

一旦朝廷看清东南的形势,认为郎廷佐只是徒有虚名,那么他的仕途就危险了。  

现在郎廷佐要做的便是尽可能挽回,首先收复余姚,其次亲自上书请罪。  

郎廷佐第一时间想到了施琅。  

虽然朝廷派施琅来东南主要目的是让施琅督造水师战船,但郎廷佐发现施琅统兵的才能也很不错。  

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看看施琅的成色,也送一个顺水人情给他。  

毕竟日后郎廷佐还要与施琅长期相处共事,把关系处好一些总归是没错的。  

却说郎廷佐找来施琅说明情况后,施琅感到无比震惊。  

“明贼竟然长驱直入,攻入余姚城中?这真是太肆无忌惮了!”  

郎廷佐苦笑道:“郑、张二贼仗着自己船坚炮利,来去自如便可以肆意挑衅朝廷天威。本督担心皇上知道后会龙颜大怒啊!”  

施琅闻弦音知雅意,心道郎廷佐是在给他施压,催他快些把水师练出来啊。  

“总督大人莫急,末将这些时日来一直在龙江船厂吃住。如今船厂已经造出不少战船,用不了多久我军的水师就可以赶超郑、张二贼了。”  

见施琅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