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精忠报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明山是浙东第一高山,地势极为险要。  

也正因为此,清军几次围剿四明山都没有成功。  

只要清廷不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派大军一举剿灭四明山的抗清势力,就凭浙东绿营这些虾兵蟹将,何守义还真没有放在眼里。  

便是给这些为虎作伥的败类一百年,也拿不下四明山一个山头!  

当然若是离了四明山,让何守义和清军绿营硬碰硬,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总体来说双方的战力半斤八两,清军绿营在财力上稍稍占优。  

却说何守义派士兵去山下张贴告示招募义士,谁料只过了几个时辰他们便折回了聚义厅。  

众多熟悉的面孔中夹杂着一张十分陌生的面庞。  

何守义挑了挑眉质问道:“这个人是?”  

“启禀总兵,此人自称是张本兵的信使,从舟山来。”  

一名小卒连忙答道。  

张本兵?  

本兵是兵部尚书的别称,永历朝加封的兵部尚书有很多(只是封号,正印堂官只有一个,南明喜欢玩这套),可姓张的兵部尚书只有一个,那就是张煌言。  

永历十二年,天子派使者到达福建,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这些官职名头可谓响亮,一时间无人不知郑延平,张本兵。  

何守义自然也不例外。  

前不久郑、张联军攻打南京失败,不得已撤回海上。  

据说他们退到了舟山,重新整顿兵马。  

可是这只是传言,并没有人亲眼看到。  

这种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使者,确实有些可疑。  

作为四明山地区的抗清武装领导者,何守义必须对麾下的弟兄负责。  

是以他必须首先确认这个使者的身份。  

不然若是此人是东虏的奸细,混入四明山中那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你是张本兵的信使,可有证据?”  

“当然有!”  

那名张煌言的信使名叫张武,人如其名长得孔武有力,一身的腱子肉。  

他小心翼翼的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封信来,十分郑重的递到了何守义的面前。  

“这是张本兵的亲笔信,还请何总兵过目。”  

何守义不由得面露尴尬。他虽然习得一身本领,可是并不识字。  

非但是他,整个四明山中实字的人也屈指可数。  

“崔秀才,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念?”  

周立和白了一眼一旁的崔秀才,替何守义解围道。  

崔秀才咳嗽一声道:“就在这里念?”  

“废话,这聚义厅里的都是咱过命的弟兄,你是信不过谁?”  

“周将军误会了,崔某不过是随口一说。”  

崔秀才自讨没趣,悻悻然的苦笑一声,接过信封抽出信纸展开来念。  

“四明山何总兵亲启...”  

崔秀才平日里跟一群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共处,根本没有地方施展才华。  

最多也就是替将士们写写家书。  

如今得了机会,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  

他念的音调抑扬顿挫,甚至加了不少语气词,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何守义和周立和大眼瞪小眼,心道1读书人就是会整这些。  

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书信里一写却是让人听都听不懂了。  

好在崔秀才念完之后又用大白话解释了一番,众人这才明白了大致的内容。  

“崔秀才,这信可是真的?”  

何守义也没啥可遮掩的,直接冲崔秀才问道。  

“这个信应该是真的。总兵大人且看,这印戳和沧水先生的一模一样。世间再无第二个张沧水啊。”  

崔秀才吞了一口吐沫,嘿然一笑道:“张本兵还在信后附了一首诗,总兵大人要不要听听?”  

何守义闻言眉毛都拧到了一起。  

这个崔秀才不是明知故问吗?  

但他又不能不听,这样既是对张煌言的不尊重,也容易让信使看轻了自己。  

“念罢。”  

崔秀才见何守义吃瘪,心中直是升起一抹快感。  

你强任你强,老子秀才郎。  

平日里不是耀武扬威的吗?看把你给能的!  

现在还不是得求着老子给你念?  

“这首诗名为满江红怀岳忠武。”  

崔秀才刻意顿了一顿,酝酿了一番情绪念道: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他念完之后洋洋得意的扫视了众人一番,见没有任何表情不由得翻了翻白眼。  

这些个泥腿子丘八是真的不懂诗啊。  

见周立和瞪着他,崔秀才打了个寒颤,十分识趣的主动解释道:“呜呼哀哉,张本兵这首满江红真是作得极佳啊。借词怀古,极言国朝兴衰之事,但哪怕只剩下逋臣怒击,也要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颇有岳武穆当年之气魄。”  

在场众人即便没读过书,也知道岳武穆是谁,也听说过满江红。  

张煌言这词不但是向岳武穆致敬,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那就是哪怕再艰难困苦,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他也要跟东虏干到底。  

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