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吴三桂追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窦逐北神色有些扭捏,便宜父亲很好糊弄,但是李定国却是军神啊!  

这种东西,他该如何给李定国讲呢?  

哪知道李定国却是哈哈一笑:“你小子,一番大病之后,倒是开窍不少,此战若胜,你当首功!”  

李定国说完,也不再过问卢桂生的事情。  

窦十五已经将窦逐北的布置给他说了——虽然有些粗糙,但是,以吴三桂骄傲的性格,却是无妨的。  

况且有了这些布置,卢桂生必定会中了野猪套而死——就算吴三桂迟疑,朝山上放炮,又如何伤得了他的儿郎?  

李定国打马朝山上走,扭头见到窦逐北还在犯傻,不由得轻叱:  

“你小子怎么又犯楞了,还不快跟上?难道这么好的东西,你要敝帚自珍不成?”  

窦逐北傻眼了,这就是军神的实力吗?  

只是一眼哎!  

李定国就看出了战壕的好处了?  

“这大好的前程,你在愣什么,快去啊!”窦名望乐得嘴都合不拢了,见到儿子犯傻,急忙推了一把。  

磨盘山山道十几里,从山脚起,三里之后的道路却是最险峻的。  

李定国在这一段直至山顶处,设下三道埋伏。  

第一道是窦名望负责,第二道归广昌侯高文贵执掌,第三道主将是武靖侯王国玺。  

李定国让窦逐北,依次给两部军士讲解战壕的修建办法,自己则是告知两位侯爷,有人叛逃的消息。  

山道实在是太漫长了,指望这六千人搜山,寻找卢桂生一人,根本就不现实。  

是以,李定国采用了窦逐北的法子,于山道险要处,着老猎人设下野猪套。  

如此一来,这卢桂生只要出来报信,自然没有幸免的道理。  

而且更绝的是,按照窦逐北的设计,这种夹老虎、熊瞎子的夹子,乃是三连发状态。  

只要触动了一发,就能将人生生夹死。  

月明星稀,时间缓缓流逝…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窦逐北被人捂着嘴推醒了。  

浑浑噩噩中,他做了一晚上被各种凌迟的梦,猛然被人捂住嘴,正要惊呼,却有一道声音在耳畔低语:  

“小侯爷,别声张,鞑子到山脚了。”  

窦逐北点点头,扭头一看,身边的士兵,正在给火枪装填子弹。  

只见他们清理了枪膛,将火药倒入枪管,然后用通条戳实了,又塞入子弹,推入枪底之后,用木锤轻轻的锤击通条,将铅弹砸的更加切合枪管。  

虽然火绳已经被夹在了龙门上,但是却并没有点燃。  

他身边的是窦十三,这家伙拔开竹筒的塞子,仔细检查了一番火折子,拂又盖上。  

“我可以上去看看吗?”  

窦逐北轻声询问道。  

“小侯爷,我们看不到的。”  

窦十三笑了笑:“负责观察的是观察哨的兄弟们,那是单兵坑,我们这边有树木遮挡,可看不到呢!”  

窦逐北所在的藏兵洞内,只有他和窦十三,他走到外面的交通壕内,四下看了看,忽然惊奇道:  

“十三叔,这自古以来,不是林间藏了人,飞鸟便盘桓不落么!  

为何我们所在的山间,明明藏了六千伏兵,却有鸟儿起起落落呢?”  

只见天空上,一群群鸟儿叽叽喳喳正在飞翔,时不时的就有落在林间枝头的,也不时有飞入天空嬉戏的。  

窦十三轻笑:“世人都道西南土部桀骜,却是不知彼等倒也颇有本事,先前王爷所部单单是象队就有五万人。“  

“这招呼飞鸟,也不过是小计罢了!”  

西南诸省号称十万大山,民生多艰苦,是以,很多在西南人看来是正常的东西,对于中原人来讲都是稀奇事。  

窦十三装了一个逼,这才是附耳低语道:  

“小侯爷,实际上这控制飞鸟,也很是简单,无非就是掏了没睁眼的小鸟,然后一手养大,配以口技训练罢了。”  

“就像自家养的狗,面对外人汪汪叫,你吹个口哨它还不是赶紧跑来舔鞋子了!”  

“精辟!”  

窦逐北大赞,他不由得上下打量了窦十三一眼,这可是由繁入简的人生大道理啊!  

两人正在说着,却是渐渐听闻了噪杂声。  

平西郡王吴三桂,乘着三十二人抬的豪华大轿,有精壮力夫抬着,在山脚停了下来。  

(武将乘轿的习惯,源自清朝。清世宗实录记载顺治时,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武官乘轿的规格。至续命皇帝雍正时,才废黜了这一规定,并严令武官战时不得乘轿。)  

“王爷,前面就是磨盘山了!”  

护卫敲了敲轿子,轻声开口道。  

吴三桂施施然从豪华大轿中出来,他还不到五十岁,面庞白皙,鼻梁上一道醒目的刀疤。  

他颌下胡须全部剃掉了,左右上唇仅留有十来根半分短须。  

纵然带着冬暖帽,也遮不住光溜溜的脑袋。  

两根只有鼠标线粗细的发辫,左右摇晃着。  

乍一看,好一个非主流造型。  

再细看,艾玛,我家蔡虚坤,也顶不住这洋打扮啊…  

吴三桂抬头望了望天,只见面前一座大山拔地而起,仿佛是要插入了云霄一般。  

那轮昏沉阴天中少了几分光芒的日,就像是挂在山中腰一般。  

女婿兼军师夏国相,也从自己的小轿里面钻了出来,他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山势,不由得惊呼道:  

“王爷,这可是一座雄山啊,就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