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王命昭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缓握紧的兵刃武器。  

刚才,要不是卓牧野暗中阻拦,这些将军早就将在场的几位上门弟子拿下了。  

竟然敢在将军府恣意杀人,这是把他们当做什么了,如此嚣张跋扈。  

和出于青鸾五国的「绿松孔雀山」不同,在场的武将来自王朝各处,若不是王朝的提拔和培养,谁会常驻于这北方的寒冷坚城,他们可不会为了什么虚无缥缈的青鸟传承,重建上古的国度,况且上古此地根本没有城市,只有寒风不息的荒漠原野。  

如今北府山,以及塞外十一洲。都是王朝建立后,慢慢出现和造就的,北府山内子民繁杂,大部分人并不了解青鸾五国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认同感,他们能在此生活,大多还是当今王朝的功绩。  

散去众将士后,卓牧野迈着缓缓地步伐回到后院书房,许久一阵通报和敲门的声音响起。  

「进来吧。」  

「是,父亲。」之后一位身着银甲面容英俊的年轻将军走入这书房。  

「凤镗,你来了,先坐吧。」对比外人,卓牧野在这位长子面前随意很多。  

「今日之事,你都知道了吧。」  

「是的。」之后房间里又安静下来。  

看着那背对自己,久久伫立在书房壁画前的父亲,卓凤镗沉寂许久后,还是开口。  

「父亲…」  

「你是来劝我的吗?」突然卓牧野转身,看向自己这个儿子。  

「是。」  

「你站在哪方?」  

「我认为,应立刻带军离开北府山南下。」  

「然后呢,为什么要这么做。」  

「北府山内人员混杂,派系众多,父亲虽位大将,但也难免出现意外,若是带军而出,军营军法之下,军士对外消息断绝,这样就能避开诸多不必要的纷乱和争斗。」  

「哦,你这想法倒是颇合史书上的那些枭雄。」  

「但你还没说,我带军南下有何益处,最后又该如何收场。」  

「南下,举天子义旗,收服四方,而后大军遥望洛京,以阻二王,挟天子以令天下。」  

「哈哈哈,痴儿,痴儿啊。」卓牧野大笑,随后摆头。  

「汝可知权臣之后,皆二代而族灭,此后若非我取而代之,待二王诛灭,数年后,必为新君以旨捉拿,腰斩于市。」  

「军中诸将,为何听我号令,皆是王朝威令,若是我不从谋逆,又该以何名目指挥众人。」  

「那,父亲是何想法呢。」虽然被驳斥嘲笑,但这位嫡长子似乎毫不意外,如同之前的话语皆是为了引这位父亲说出自己实际想法。  

「哼,你如今也滑头聪慧起来。」卓牧野挥袖坐在书桉前,拿起笔,在那白纸上快速勾勒,一个大致的地图呈现。  

「如今天下分崩,中部二十六洲已从君令,而戴王,怀南王各领大军,向中进发,如今正大战不已。」  

「我等身居漠北,遥望天下,虽手握重兵,但也无法轻动。」  

「大军一动,粮草辎重消耗甚多,仅有数战之力,不可久拖。」  

「若是听从那上门之言,重立青鸾之国,国君谁为,必不是你我,而是从昔日王室遗脉中寻人,然后扶持。」  

「如此虽稳,但也等同一步步交出手中大权,暗澹退场。」  

「若是帅军南下,军中众将虽从,但其心各异,谁知他们会投向哪方,也许是新君,亦或者是戴王和怀南王,终归是不复昔日一心。」他感概万千。  

如今王朝刚刚分崩离析,他尚且还能大致控制这北府山,可一旦站队,做出选择,内乱顷刻爆发。  

支持继续效忠王朝的,听从上门建议,希望重建国家讨伐王朝罪族的,即便是他也难以平衡这城中多方势力。  

「其实父亲虽言皆难,但我知道,您其实已经下定决心了。」  

卓凤镗看向这位龙盘虎踞的大将军,他自小在这北府山长大,亲眼看着自己父亲一步步从一名普通武将做到如今的位置,靠的可不仅仅是思虑周到。  

「哦,看来你是真的长大了。」卓牧野放下手中的笔,缓缓沉吟。  

他在这屋子中缓缓渡步,之后开口。  

「若是狼子野心,我大可以尽力一搏。」  

「若是追逐安稳荣华,也有不知多少退路。」  

「但,君令既在…」他停下脚步,看向那描绘王朝山川大地的地图,声音悠悠。  

「四十三年前,我逐黑鹫于市,为那时天子所见,招上前问话。」  

「天子问我家从何处,为何不顾身险,于高楼间抓逐恶鸟。」  

「我一一回答,讲述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奔波入京,而后又给天子看了看身上的伤疤。」  

「此后不久,使者入我住处,告诉我可以去据龙军中,任一小小的伍长。」  

「我感激不已,因为据龙军乃是天子亲军,待遇甚厚,即便战亡,亦有抚恤。」  

「此后五年,我从伍长晋升为百夫长,后天子狩猎于野,我亦随军前往。」  

「千骑奔腾中,天子认出我来,唤我名字上前,再度问询近况。」  

「我言已将母亲接入洛京,如今已然安定,且正在积攒钱财,准备成家。」  

「天子笑之,随后遣身边近侍,询问如今可有适合人家,之后为我指婚,并附赐金皿画布贺之,此后才渐渐有了你。」  

「你曾问我,为何一名粗人军汉,能在青壮时配得书香世家女子为妻,就是如此。」  

「你外公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