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面厚心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很快,一切尘埃落定。  

面对黑甲义从的铁蹄,哪怕是先天,也没有活命的机会。  

所有来袭的巨甲兵,和刘舟沉等几人,全都被杀死。  

黑甲义从的四位统领,纷纷赶来拜见黄真这位少主。  

周凛骑马欲走。  

“少侠留步。”  

黄真急急忙忙追来,口中说着:“少侠救命之恩,黄真无以为报,希望少侠能随我同去太平城,面见家父,到时一定尽力报答。”  

周凛看着站在马前,一脸诚恳的黄真,不由有些感叹,不愧是钦定的未来皇帝,果然从年少时就不一般。  

要说黄真对他救命之恩的感激,想必有几分真心。  

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面对这样的惊吓之后,还能立马留意到周凛。  

其中更多的,恐怕还是在为青州牧网罗人才。  

毕竟按周凛的表现,即便不能做运筹帷幄的一方统帅,也是一个可以征战沙场的猛将。  

这样的高手,哪方诸侯都不会闲多。  

别的不说,黄真的心性,确实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周凛本就是要辅佐黄海潮拿下青州。  

有这样的途径,直接进入青州军的上层,还能获得信任,他自然不会拒绝。  

而且一路走来,周凛才亲眼看到了,在地球上,只存在于史书里的古代乱世,到底是什么模样。  

平民百姓真的犹如浮萍野草一般,人命如草芥,路有冻死骨。  

没官府势力在的地方,山匪恶霸横行。  

有官军在的地方,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更加艰难。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多数起义的义军,其实只是组织起来的土匪,连义军上层都无法约束。  

乱世中,唯一发展更好的行业,居然是遍地开花的武馆。  

所以在周凛看来,让这个未来皇帝黄真,早点结束乱世,建立一个统一王朝,才是最好的选择。  

几天后,墨河边军帐中。  

周凛终于见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青州牧黄海潮。  

黄海潮一身重甲,腰间佩刀,看起来不像一朝的州牧,倒像是一位武将。  

“早就听真儿说起过周少侠,今日一见,果然英武不凡,真是英雄出少年。”  

黄海潮哈哈笑着,看起来对周凛很是欣赏。  

“黄大人言重了,周凛愧不敢当。”  

如今天下虽然糜烂,但表面上,都还奉大乾皇室为主。  

像黄海潮,几乎是扯了旗子明着造反,但下属对他的称呼,依然还是黄大人。  

“周少侠不必自谦,你救了我儿一命,想要什么,尽管开口,金银珠宝,功名利禄,又或是妖艳美人,只要本官有的,都不在话下。”黄海潮坐回主位,冲着周凛朗声道。  

看起来黄海潮颇为直爽,但周凛心知肚明,这种话可不能当真。  

索要点钱财,或是讨个闲官,又或是要几个美人,那当然没问题。  

可如果不知轻重,说了什么本不该开口的,像黄海潮这种枭雄,表面不说,背后肯定有各种手段。  

比如他要是一时脑热,说想做最精锐的三万墨河军统帅。  

可能他前脚刚说出口,后脚就被以,借着黄真接近黄海潮伺机刺杀的名义,斩首示众。  

“在下一介草民,会点粗浅的武艺,又看过几天的兵书,愿在大人帐下效劳。”  

“好好,像周少侠这样的少年英才,本官求之不得,不如就做本官手下一员偏将如何。”  

偏将,也就是副将,属于杂号将军的一种。  

不是什么大官。  

不过,直接在黄海潮身边,那权势大小,就取决于黄海潮的重视程度。  

他如果愿意用,今后成为统帅一方的主将,也大有可能。  

若是不愿意用,就只能乖乖待在帐下坐冷板凳,甚至直接派去充当炮灰。  

周凛刚想答应。  

帐下一个黑衣客卿出列反对道:“还望大人三思。周少侠虽然有功,但毕竟来历可疑,而且没有太多实际战绩,直接赐偏将的话,恐怕不能服众。”  

“放肆,”黄海潮一拍桌案,猛地站起身来,“周少侠于我儿有救命之恩,谁敢不服?”  

“黄大人息怒,在下愿与大人帐下高手比武,若败,我也无颜占据偏将之位。”周凛躬身道。  

表面上毕恭毕敬,周凛心下却是冷笑。  

以黄海潮的权威,如果不是他默许,谁敢跳出来反对他的决定?  

甚至这个黑衣客卿,都有可能就是他亲自选的。  

这是要借反对者的手,试试自己的斤两。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到底实力如何,一交手就会暴露无遗。  

不过这对周凛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自己初来乍到,没有多少实际的战绩,如果直接任了偏将,难免真的有人心中不服,也得不到黄海潮的重视。  

救命之恩可以用一时,却不能用一世。  

这下可谓想打瞌睡来了枕头,展露一番武艺,也能得到更多重视。  

不过这些上位者,真是一个比一个面厚心黑啊。  

“周少侠,哎,这…”黄海潮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  

“大人不必多说,在下也正想试试这位的实力。”  

“既然周少侠坚持,那便依你。不过左添,你即便胜了,也决不可伤到周少侠,你可明白?”黄海潮又冲着左添威严道。  

然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