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太古神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提不起劲。  

二是因李微凉在光明神教内的权柄被完全架空。  

无敌法王能在短短数年内招揽大量高手,编练出二百余万精锐神军,与大晟国打的有来有回,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这位法王也很受部属爱戴,深得军心。  

然而光明神教内有着一个能力更强,更得信众与祭司之心,已经高举神座,成为深渊的‘明王’。  

关键这位还舍得给部属放权,所以‘光明圣母’虽然干得很好,能力也确实很强,然而光明神教三柱五使七王,还有那众多红衣大主祭的一致意见是您最好别干了,以后就呆在神坛之上,接受他们这些信众祭司的敬仰参拜就可以。  

哪怕是母亲最亲信的两个臂膀,百翼刀王与骷械天君,日常也是以明王法旨为圭臬,唯命是从。  

母亲可能也感受到了下面那些人的态度,也就心灰意懒,再没理会过教中事务。  

直到最近一年,母亲才稍稍提起了几分精神,不但主动接手了睿芳药业内部的‘灵魂研究所’,还担任森林集团的‘人文考察总监’,主持天极星的古文明挖掘探索任务。  

王森其实做的不错,不过无敌法王加入之后,考古部的进度明显加快不少。  

无敌法王不但是天极星的土著,战斗力也接近准深渊,考古部收揽的那一堆历史学与人文考古学的大牛,在她与林睿庇护下逐渐肆无忌惮。  

地球联邦这800年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发现的古代遗迹其实不下八千,可其中许多深埋地下,且充满了未可知的风险。  

他们以前不敢深入,也不敢探索。  

现在由光明之主与光明圣母为后盾,这些人文历史界的学者底气十足,甚至敢于进入炼狱。  

毕竟以光明之主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招惹那炼狱三神,光明之主都能庇佑他们全身而退。  

此时的李微凉就在位于地层之下12400公里的一座遗迹里面,背负着手看着前面一幅铺展于遗迹穹顶的壁画。  

在她的身后,王森与韩可道的脸色都凝重已极。  

这座遗迹,应该是上古时代一位顶级武修的洞府,年代约在39万年前。  

那个时代,大日天尊才刚掀起了叛旗,自立为大日神王,整个天地都因此陷入动荡,当时的许多高阶武修与贵族为了避祸,不得不躲入地下。  

他们也不敢到天渊与炼狱中去,都是在地下1000多公里处挖掘地洞藏身,也就是所谓洞府的源头。  

而眼前这些壁画,显然是与当世神明有关。  

虽然是39万年前篆刻的壁画,可因穹顶的材质异常坚韧之故,图案还是非常清晰。  

众人甚至能够感应到古代几位神明的力量如实质般流淌于壁画中,令周围的空间都泛起奇异的褶皱。  

壁画中几位神明的影像,都散发出了强大的神威,让所有目睹之人的灵魂都为之微颤,仿佛被神明的目光凝视,不敢生出丝毫亵渎之意。  

第一幅图就是太上天尊,画的是这位承接前人的武道成就,并将之发扬光大的传奇。  

太上天尊的身后有一尊像是古代东方五爪金龙形态的战龙,图画的上方则是一片只有一个漩涡的星空。  

这意味着太上天尊,不但是第一个将战龙斩出自身的存在,更是第一位成就深渊的武修。  

第二幅图太上天尊端坐于一片绝望与混乱的人群中,她的躯体绽放出了无量光明,在光明照耀下,有一些人做出倾听的神态。  

这应该是在画太上天尊传道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那位大日天尊的身影也在其中。  

第三幅图是一座巨大的神庭悬于空中,从神庭照耀下来的光普照世界,世界的边缘处虽然还有一些疯狂诡异的图形,不过绝大多数地方都已安定下来,图中的那些小人有的在习武,有的在耕田,有的在捕鱼,都安居乐业。  

神庭之上只有七个人,是当时的七位‘深渊’,太上天尊高据于宝座之上,左侧是大日天尊,右侧是命之主,祂们都有着明显的特征。  

在他们的左右还有四位神明,不过祂们只有形影,没有面目。  

李微凉知道这代表着什么,那意味着这四位神明,已彻底陨灭于时光长河,再没有恢复的可能。  

第四幅图是太上天尊率领诸神,攻入天渊的画面。  

第五幅图太上天尊高坐于一把极其华丽的宝座上,这宝座篆刻的格外仔细,整体呈倒金字塔形,散发着清冷的银辉,表面还有一些符文。  

这些符文都不完整,也很丑陋,应该是与篆刻者本身的实力有关,无法刻录出这些符文原本的面貌,可还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感,仿佛蕴含着宇宙至理,在解构与重组间循环不息。  

宝座之上,太上天尊的身躯斜倚,显得神秘与威严,不过她的眉目中明显含着疲态。  

而此时伺立在她身侧的大日天尊与命之主头顶上都有一只王冠——在象征着祂们被太上天尊册封为副王,在太上天尊沉睡期间,代替她执掌天地。  

到第五副为止,这些壁画都没什么异常。  

这三年来,他们在光明之主的支持下,挖掘的太古遗迹足达30之数,其中有许多记叙太古神话的龙皮,壁画与金器等等。  

这五副图中的神话,与他们发掘出的那些文献史料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第六副,那是太上天尊在真理神座上闭眼沉睡后的画面,大日天尊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