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两世修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她问道:“天衍无极经这么厉害,修炼起来应该也是极难吧?”  

周云墨解释道:“有些困难,但我恰好可以解决。”  

他没有解释“有些困难”究竟有多困难。事实上,修炼者需要直面的困难就有两点。  

其一是修炼天衍无极经需要直接吸收道法之力。常规修行之法,是通过吸收天地灵气来提升修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为天地灵气无处不在,又有众多的灵药可以辅助,可道法之力却无迹可寻,诸如剑道之力、五行之力、空间之力、雷电之力等,又该去何处寻找?  

其二是修炼天衍无极经需要引道法之力入体。可未曾修行者,体内本无真元,也不会施展道法,若是贸然将道法之力引入体内,无异于玩火自焚。就好比对手一剑刺来,凡人若试图将剑气引入体内,多半便会被一剑刺死,除非此人已是剑道高手。可若是剑道高手,谁又会选择这门功法呢?  

但正如周云墨所言,这两个问题对他而言都不是问题。眼前这座蕴含空间之力的法阵,恰好是修行天衍无极经的绝佳材料。至于未来可能遇到的那些困难,自然是未来再去解决。  

“再说,我身为黑石城城主,也有责任毁去此阵。”周云墨认真道。  

“好,就让姐姐我来为你护法。”林若雪爽快道。  

林若雪举起长剑,屹立不动,头上的黄色细花随着长发飘扬,一身的黑色劲装将她那玲珑有致的身材完美的勾勒了出来,看起来就像是一名英姿焕发的女将军。  

哪怕是护法,她也要认真对待。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衍无极经开篇第一句,便对天衍之道作出了解释,也阐明了修炼天衍无极经的三个阶段。  

天衍之道,本质就是“有无相生之道”。天衍大道玄妙无穷,可衍生出天地间的万千法则,修炼至极致,更可凭借“天衍之力”将万物于有无之间随意转换。  

修行天衍之道,需历经三个阶段:“化无”,“生有”和“天衍”。  

第一步是“化无”,顾名思义就是将道法之力化为虚无,达到这一步便算是踏入“有无相生之道”的门槛,对应人境修为。  

第二步是“生有”,即开篇第一句提到的“有生于无”,于虚无中衍生出三千道法。第二步修成之后,才算“有无相生之道”大成,对应地境修为。  

第三步是“天衍”,即实现“天地万物生于有”。从“有生于无”到“天地万物生于有”,从“有无相生之道”大成到圆满进而窥探“天衍大道”,是踏入天境修为的标志。  

按照天衍无极经上所说,“天衍”才是道法产生的本质。常规的修行之法是将真元转化为道法,这种方式也被天衍无极经称为“人衍”之法,而“人衍”之法仅仅属于“天衍大道”的一个旁支。  

周云墨心想,“有生于无”的效果正是自己所需,毕竟自己无法将天地灵气转化为真元,若能直接实现“无中生有”,无法修行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然而,天衍无极经上也说,达到第二步“生有”之境,难度之高超乎想象。哪怕你是天选之人,具备修炼天衍无极经的资格,想要达到“生有”之境也需机缘所至才行,绝无水到渠成一说。  

所谓“天选之人”,是指那些具备修炼天衍无极经资格的极少数人。经书上说,修炼天衍无极经极为困难,光是具备修炼资格者,就亿万人中难寻其一。  

周云墨前一世对“有无相生之道”的悟性极高,连月瑶仙子也对他极为认可,但她依然认为周云墨前一世的身体并不具备修炼资格,可知要入门何其不易。  

这一世却不得不选。  

周云墨盘膝而坐,深深吸了口气,开始依照天衍无极经上的功法修炼。  

很快,他的心神沉浸在一片虚无之中,感受着前方传来的道法之力的波动,似乎进入了一种空灵状态。  

天衍无极经提供了一套入门功法,叫“无极化道大法”,可以将道法之力引入体内,进而转化为虚化。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化无”。  

按照经书上的说法,只有成功将道法之力引入丹田“化无”,才算是具备修炼“天衍之道”的资格。  

经书上又说,“无极化道大法”虽然讲的是“无极之道”,但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修行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修行“天衍大道”中的“化无”,切勿本末倒置。“无极之道”虽也有独特之处,但与“天衍大道”相比仍相差甚远。  

周云墨也知道,“无极之道”神秘缥缈,往往被修行者选作辅助功法,而真正将“无极之道”当作主修功法者少之又少。  

他很快便熟悉了“无极化道大法”,开始尝试将法阵中的空间之力引入体内。  

他感知着前方的空间之力,缓缓伸出右手,轻轻拍向空间法阵。  

在“无极化道大法”的引导下,一丝无形无质的空间之力顺着右手缓缓进入经脉,朝着丹田方向汇聚而去。  

他以凡人之躯驾驭空间之力,看起来却似乎正在做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  

但这本是极难之事。  

突然间,他一个疏忽。  

“轰!”  

周云墨闷哼一声,整个人如同遭受雷击,空间之力瞬间作用在他的经脉之上,将数条经脉完全禁锢。  

他面色不改,随手服下一枚真元丹,运行真元,施展秘法缓缓将空间禁锢之力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