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红楼19(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妹妹,吃糕点吗?”  

柳小胖非常有兄妹爱的将糕点分给自家妹妹。  

柳佳颖笑弯了眼睛,接过糕点:“谢谢哥哥。”  

这就是她一点儿也不嫉妒不生气的主要原因。  

谁会生长得如此可爱又关心妹妹的好哥哥的气呢!  

贾元春看着友好的兄妹两个,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  

柳柊回家,看到娇妻幼子在一起的画面,嘴角也露出了笑容。  

皇帝封妃,除了那几个妃嫔的娘家,跟其他人家没有多少关系。  

贾元春只去了齐国公府一次,送上贺礼,便回家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没有过多久,便传出了皇帝下旨允许妃嫔省亲的消息。  

那些妃嫔的娘家立刻开始着手建造省亲别墅。  

他们疯抢建筑材料,导致京城的各种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好些正常要进行房屋修缮的人家。  

但没有办法,皇帝的亲戚,大家得罪不起。  

贾元春在家嫁女儿打络子的时候,宁国府派人来报丧,说是府里的蓉大奶奶去世了。  

贾元春惊讶,便要回宁国府。  

柳佳颖缠着贾元春,想要一起去。  

贾元春不让。  

小孩子的命格轻,去刚死人的家中,怕被冲撞。  

柳佳颖转了转眼珠子:“那我去荣国府,让二姨和三姨陪我。”  

贾元春被她闹得没有办法,只能将人带着,先去了荣国府,将柳佳颖拜托给迎春和探春照顾,这才去了宁国府。  

宁国府,尤氏“病了”,无法理事,王熙凤一手操办了秦可卿的后事。  

王熙凤跟贾琏成亲好几年了。  

她不是荣国府的嫡长媳妇,没有管家权,只辅助张氏和公主处理事务,没有如同原文中那么劳碌,不至于怀孕还要打起精神做事。  

她怀孕后好好养胎,除了生下巧姐外,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贾桂。  

王熙凤很有能力,将宁国府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贾元春烧了一炷香便回了荣国府。  

毕竟秦可卿是她的晚辈,她不可能留下来为秦可卿守灵。  

贾元春去找女儿,发现大嫂公主二嫂李纨与迎春探春惜春等姑娘在一起聊天。  

自家女儿与公主的女儿儿子以及巧姐贾兰一起玩耍。  

她们聊的都是一些诗词歌赋,没有聊宁国府那边的事情。  

其实几个成婚的妇人,对于宁国府的那摊子烂事,都是有所耳闻的。  

公主对于秦可卿的死,有愤怒也有厌恶。  

公主知晓秦可卿的身份。  

当初,贾瑚对于贾珍给自己儿子娶一个小官的女儿做儿媳妇、做宁国府的宗妇很是不解,直觉其中有猫腻。  

当时他没有想太多,还是柳柊提醒他,他去查了秦可卿的来历。  

这一查,就查到了废太子义忠亲王的身上。  

秦可卿是义忠亲王的私生女。  

贾瑚简直气了乐。  

宁国府想死不要拉着荣国府!  

皇帝都坐稳皇位了,他们还想做什么?  

难道想跟着现在的义忠郡王造反吗?  

NND,荣国府也是在宁国府的九族之内啊!  

贾瑚不敢耽搁,进宫去见了皇帝,将秦可卿的事情禀报给了皇帝。  

皇帝对于秦可卿这么一个私生女不放心上,但给宁国府记了一笔。  

等到收拾四王八公的时候,第一个拿宁国府开刀。  

皇帝安抚贾瑚,宁国府是宁国府,荣国府是荣国府,他不会因为宁国府而怪罪荣国府。  

得到皇帝的保证,贾瑚这才松了口气。  

这件事情,贾瑚没有告诉别人,只告诉了张氏与公主。  

他连贾赦都没有告诉。  

就怕他这个爹喝醉酒将事情说出去。  

但贾瑚知道,贾史氏也是清楚这件事情的。  

她打着与贾珍一样的主意,想要下注,想要“奇货可居”。  

可他们也不想想自己有没有吕不韦那样的能耐。  

贾瑚心中不由哀叹祖父去世得太早了,没有了祖父的管束,祖母做事变得放肆大胆。  

幸亏也只有贾珍会听她的——贾政也听贾母的话,但他太古板,一些事情,贾史氏无法让贾政参与其中——他们能够闹出来的事情不会太大。  

以为娶一个废太子的私生女,就能够一跃成为皇亲国戚并且取得从龙之功了?  

洗洗睡吧,梦中都能实现。  

贾元春不知道秦可卿的身份,但柳佳颖知道啊。  

她一边陪着小孩子玩耍,一边竖起耳朵听女人们的对话,只可惜她们聊的是诗词,她听不懂。  

上一世的柳佳颖是个理科生,唐诗宋词都没有背全,哪里还会了解其中的含义?  

这辈子她别说成为林妹妹一样的才女,便是跟迎春惜春一样品鉴诗词好坏也做不到啊。  

柳佳颖没有在荣国府听到有用的消息,怏怏地回了柳家,第二天也懒得去荣国府了。  

不如留在家中睡懒觉,想要听八卦,不是还有寄秋在吗?  

秦可卿的后事举办得十分盛大,四王八公家都给其设置了路祭。  

这让贾瑚和皇帝不得不怀疑,四王八公家中都有人知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  

这些人很可能都下注了义忠郡王。  

皇帝冷笑。  

好一个四王八公。  

真以为他不敢收拾这些人吗?  

朱栏白石,绿树清溪,花团锦簇,芳香醉人。  

好一处仙家盛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