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化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本请奏,无本退朝!”  

尖锐公鸭嗓在朝堂中响起,声音停歇之后回还有阵阵回音在大殿中响彻。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听到太监的声音,一位身材有些佝偻的老臣走出队列,站在大殿中央,向那坐在龙椅子上的少年皇帝俯首下拜。  

“爱卿请讲!”张景鸿伸手虚抬一下,便静坐倾听。  

“不知陛下,太后,还有诸位王公,可知卧龙山?”  

老臣没有叙述,而是抬头向皇帝与坐在皇帝侧旁的摄政太后,还有满殿群臣询问。  

“卧龙山是何处?”风华正茂的年轻太后皱起了眉头,她从未听说过这座山岳。  

“这山名,老夫还是第一次听说。”  

“老夫也是。”  

“这家伙卖什么关子?有话直说就是了,浪费时间。”  

满殿朝臣无一人听说过卧龙山的所在,但是坐在上首处的少年皇帝面色却不变,而是轻轻地颔首点头,  

“卧龙山在大雍西境上,横跨两国,山中地形险峻,草木横生,野兽众多,大军没有穿插的可能性。”  

“陛下知道卧龙山?”老臣有些惊讶,毕竟他还是昨天才知道有这座山。  

“不光卧龙山,大雍的一山一水,一城一池,皆在朕的心中!”  

“陛下圣明!”  

少年皇帝如此一语双关之语,自然引得满殿朝臣高呼。  

“钱爱卿,你究竟要说些什么?”  

“臣最近听闻一件从卧龙山附近传来的奇事,月余之前,卧龙山中发生大地动,震塌周边村落房屋无数,导致了不少伤亡。”  

“嗯?大地动?受灾的范围多少?朕为何没有得到加急通报?”  

听闻如此天灾在自己的境内爆发,原本面色淡定的皇帝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线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担忧与急切之色,  

“陛下还请稍安勿躁,这一次大地动的源头据说从卧龙山中深处传来,所以受灾的只有周边的一些猎户村落罢了,伤及之人亦不算多。”  

看到那犀台之上,面色毫不作伪的少年皇帝,老臣感觉一阵欣慰,随后又是一阵哀叹,怨恨自己生不逢时,为何不能晚生几年?  

如此体恤百姓的英明皇帝,若能得贤臣良将辅佐,必能开辟出一个朗朗盛世。可怜他连老体衰,撑不了几年就要告老还乡,错过这留名青史的机会了。  

“此亦是天灾人祸,为何不通报?”  

“回禀陛下,此次大地动伤及之人并不算多,平摊到各郡县也不过寥寥几人,听闻还有些人得鬼神怜悯,死而复生。”  

“钱侍郎,金銮殿之上岂是你胡言乱语之地?”  

皇帝还没有发话,就有大臣忍不住嘲讽了一句,因为此事听起来过于荒谬。  

“圣贤曰,子不语怪力乱神!钱侍郎,你也是饱读圣贤书之人,岂可宣扬将这未经证实的鬼神之事!”  

“呵呵,诸位臣工可能不知,因大地动枉死而后复生之人都是平日行善积德之辈,所以能够得鬼神怜悯。”  

被周遭群臣围攻的钱侍郎笑呵呵的,并不以为意,  

“是以,老臣以为此事不论真假,都亦可编撰成故事,于民间之中广为传播,引导天下黎明百姓向善之心。”  

“朝堂之上岂有儿戏,钱侍郎,你这点事情都上报,是嫌陛下,嫌我们的时间太多了吗?”  

“不知所谓,引导百姓向善,在你眼中居然是儿戏?”  

“你…”  

“好了,诸位不要争了,钱爱卿,此事不宜多讲,散朝之后,你来朕的御书房吧!”  

知道鬼神,甚至能够看到鬼神的少年皇帝对于此事无比好奇,但同时也知道,朝堂之上不宜过多宣扬鬼神之事,毕竟鬼神只是人心彷徨之时的寄托。  

“遵旨!”  

“鸿儿,你觉得世间有鬼神?”心中同样万分好奇的昭华太后看向自己的儿子,看到他那并没有因为鬼神之事,而有多少惊讶的面容,忍不住问了一句。  

“有。”少年皇帝语气坚定的回复了一句,同时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自己的母后,然后便静静等待司礼太监宣布退朝。  

退朝之后,他就把那位侍郎召进来,但是闲聊了两句后,他就知道这位老臣只是道听途说罢了,并没有更多的详细消息,然后便挥手将之撤退。  

“人死居然可以复生,还阳之事到底是真是假?”  

皇帝皱眉思索起来,但是便又放弃,这种事情不是他想想就可以验证真假的,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他也意识到了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我的消息太滞后了,这等重要之事,我居然等到一名与此毫无关联的老臣禀告,如果只是谣言也就罢了,若是真事,我这皇帝当得…”  

“确实有点失败。”  

一道俊朗的声音接口道,然后在皇帝的眼中一位俊美到这些不真实的少年出现在他的面前。  

“穆王。”少年皇帝又惊又喜,他没有想到居然会如此轻松地再次见到这位祥瑞。  

“身为皇帝,你应该有自己的情报信息来源,还有完全听令于你,不受任何人掣肘的武装暴力机构。”  

“这…”  

“我要你当一位能够开辟太平盛世的明君,而不是让你当一个老好人,暴君也可以是明君!身为皇帝,你除了要向那些亲近于你,听从于你的人展现仁慈以外,还要向那些敢违背你,轻视你的人展现威严。”  

“你是要朕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