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滋溜(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报道,况且,王总今天的话特别真诚。”  

“我去开会,让小王送送你。”王川福走了两步,招呼外面的秘书。  

俞兴再次感谢船夫,准备离开。  

王川福又走了几步,忽然问道:“俞总,你问了这么多,是对造车感兴趣吗?”  

俞兴愣了愣,然后摇头道:“我还是比较喜欢轻资产的运营,去年搞公司的时候很快就搞了几百人,当时就感觉特别累,今年好很多,造好车这种事还是交给比亚迪这种经验丰富的品牌。”  

王川福一笑:“我们造车实际也就五六年,当年我做电池的时候也没想过进军这个行业。”  

俞兴略一沉吟,反问道:“王总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最喜欢问的是未来,是目标,是营收,你今天喜欢问的是产业链,是不同环节公司的业务和发展。”王川福调侃道,“那些制造业的东西那么沉闷,向来不怎么招人喜欢。”  

“嗯,事实上,我在聊天的过程中有琢磨卖铲子的故事,淘金的很多,发财的却是卖铲子的。”俞兴认真的说道,“等我有钱,我可能会考虑考虑做做好铲子。”  

王川福思考两秒,点头道:“也不错,如果有机会,欢迎俞总的铲子成为我们的t1。”  

俞兴最后与船夫握手,辞别了这位造车6年的boss。  

6年…  

俞兴离开比亚迪的总部,人在车上的时候不自觉还在想这个被船夫自己提到的时间。他一直有个特殊的误区,总觉得比亚迪是那家厚积薄发的车企,但现在自比亚迪2003年开始造车,确实只有6年而已。  

比亚迪在200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随即选择与电池相关的行业,决定做电动车,收购了秦川公司,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出一款“316”,但在实车展示的第二天就因经销商的预期而砍掉。  

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比亚迪f3下线,用14个月的时间卖出了10万辆。  

从f3下线到现在,是4年的时间。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去做汽车,这大概是当时最为主流的质疑。  

俞兴觉得这个事特别有意思。  

等他回到酒店,与小英分享今日与船夫的交流,又谈到船夫最后询问自己的话。  

刘琬英的第一反应是:“你想干什么?也想搞一家车企骗补吗?”  

“哎,小英,你对我这个人是不是存在误解?”俞兴无奈,“我和你分享最新的对话,你怎么上来就是骗不骗的,我也没说我想造车啊。”  

刘琬英迟疑三秒,问道:“那你是想搞一搞汽车行业里骗补的?还是说,你这个百晓生又筛到什么异常的信息了?”  

“我只是有感而已,我觉得搞搞铲子就能发财。”俞兴这么答道。  

“你想发财,那就慢慢筛信息就是,如果这次能把嘉汉林业与阿里的事情做成,我们手里的本金会大大增加,到时候再操作起来就是很强的创收能力了。”刘琬英认真的说道,“你既然说轻资产运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轻资产?”  

俞兴沉吟:“嗯…”  

“如果你相信王川福的判断,这个新能源是未来,或者你自己有这样的预期,对了,我看你还关注美国的特斯拉。”刘琬英说道,“这样的话,做铲子有什么意思,最大的做多不应该是也搞一家车企吗?”  

她现在习惯把事情分为两种方向,一种是金融层面的做空,一种是企业经营方面的做多。  

俞兴再沉吟:“这个时间…”  

但这四个字一出口,他想到了此时都还没出现的理想、蔚来、小鹏以及什么哪吒、领跑之类的新能源车企。  

刘琬英不知道俞老板心里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俞兴纳闷道:“小英,你在干嘛呢?鼓励我造车啊?”  

“我当然反对啊。”刘琬英态度明确的说道。  

俞兴更纳闷了:“那你跟我说半天?”  

“我从我的认知来看,我不觉得造车是什么很好的选择。”刘琬英坦率的说道,“但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有意思,你愿意投入,等咱们干了几票,不是不能试试,我反对的是这个事,我支持的是你这个人。”  

“唔,我要感谢你吗?不过,我心里好像没有很兴奋。”俞兴笑道,“赶紧等保尔森增持吧,就倚仗他们给钱了。”  

刘琬英提到一个最新的消息:“保尔森的脚步真的近了,我看他在华尔街又提到了自己看好的公司方向,里面就包含了嘉汉林业这一块。”  

俞兴希望保尔森能够赶紧增持,那边的阿里也还等着消息呢。  

等到这通电话粥煲完,他回到房间,没瞧见钟志凌和葛星文,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去浏览城市风光了。  

俞兴坐在桌子前,扯过酒店的小本子,掏出水笔在上面写了一个词,铲子。  

随即是第二个词,供应链。  

如果想要赚钱,仅仅凭借投资机会就可以了,倒也不用那么费心费力。  

俞兴今时不同往日,虽然不像遇见的那些大佬们,但也能初步调动一些资源,而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资源是能很快增值的。  

他又写下第三个词,造车。  

俞兴认真审视这三个词,如同与小英的交流一样,内心并没涌现出什么兴奋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