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狭路相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太极是真的被赵兴逼急了。  

自己刚刚宣布建立大清国,本来想好好的休养生息,然后跟大明再斗一斗的,结果却没想到,赵兴根本不允许他这么做,对他发动了两线战争。  

而且这次不管是西面的关宁,还是南面的东江镇,都选择了他绝对的咽喉命脉。  

北宁不能丢,北宁丢了,不但隔绝了一部分蒙古部族,最主要的,是北宁丢失之后,面对大明,那就是一马平川,在这期间,就再也无险可守。就将自己的都城盛京,暴露在了大明军队随时可能的打击之下。  

而南面的牛庄,是自己唯一的食盐产出地,一旦被敌人攻占,不要说自己的财政收入,就是一个食盐,就被彻底的断绝了。  

所以皇太极,对南面的北宁,坚决的给予守卫。  

而对牛庄,绝不放弃,为此他把他的镶黄旗,直接派到了牛庄,和东江镇,展开了拼死的争夺。  

但皇太极毕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他并没有因为明朝的两线进攻,就惊慌失措。而是为了挽救这两条战线,实行围魏救赵,再次突袭北京城。  

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的军队再次兵临城下,明朝一定惊慌失措.至少他的抽回辽西的一部分军队救援北京城。  

这样一来,就彻底的打乱了明朝的军事部署。然后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的对付南面的东江镇。  

于是,他命令刚刚晋升为武英郡王的阿济格,偕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开国五大臣之一的扬古利讨伐明朝。  

在这之前,为了懈怠明朝的思想,首先表现出的就是穷于应付。然后大张旗鼓的,将蒙古的八旗,全部抽调进入辽东,和西面南面的明军,进行绝死的争夺战。  

他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包括赵兴在内,都对北方松懈了。  

结果,阿济格镶红旗和啊巴泰率领的一部分正红旗,合并1万五千,突然间突袭石门,再一次进攻大明的腹地。  

石门堡兵力,根本就不能够阻挡他们的进攻,仅仅来得及点燃烽火,石门就破了。  

然后不做任何停留,分成三路,直接沿着龙门川滚滚南下。阿济格的主力,他们的第1个目标,就是延庆。  

然后攻略其他周围的城市,大造声势,让大明惊慌失措,再次抽调各地的军队,来堵截这一支军队,为皇太极争取重新布置的时间。  

就在大军滚滚南下的时候,前面的夜不收,突然带着满脸的兴奋跑回来,对阿济格禀报:“启禀郡王,前面遇到了一只明朝的军队。他们打的是赵字大旗。”  

一听这话,阿济格就一愣——大明的军队反应这么快吗?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  

“明军有多少人马?大旗上写的什么?”  

这个夜不收就兴奋的几乎大吼大叫:“敌人只有一千七八,那个大旗上明显的写着锦衣卫指挥使,赵。”  

听到这个禀报,阿济格差一点从战马上摔下来。  

他不是怕的,他是兴奋的。  

大明姓赵的锦衣卫指挥使,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数次坏了大清好事,是大清真正的死敌赵兴。  

没想到自己在这里撞上了他,而且他还仅仅有一千七八百人,这真是老天开眼。  

所有的人都知道,就是这个赵兴的出现,才将已经垂死的大明朝廷,从奔向灭亡的边缘给拉了回来。而也正是这个赵兴,成为了整个满清的死敌。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士,死在了他的手中,更让睿智无比的八哥几次在他的面前灰头土脸。  

这下好了,他竟然莫名其妙的撞在了自己的手中。只要杀了他,自己立下多么大的功劳不说,自己绝对是满清帝国的第一大功臣。  

“你确定没有看错?”  

“奴才确定没有看错,他的兵力就是那么多,他的大旗就是那么显眼,绝对错不了。”  

阿济格立刻吩咐:“将所有的夜不收都放出去,将赵兴的这支队伍周边方圆300里地之内,都给我彻底的搜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敌人的重兵在附近。”  

一群夜不收就入惊鸟一般,扑啦啦飞向四周,  

“立刻通知啊巴泰贝勒,全力进攻宣大,给我拖住明军在宣府的机动军团。立刻命令杨古利,加速前进,一定要给我占领延庆,截断从内地可能出现的救援军队。”  

一道道命令传出,阿济格抽出了自己的腰刀,高高的举起来:“大清的勇士们,现在,是扭转整个大清和大明局势的关键时候到了。杀了这个大清头号的敌人,杀了这个让大明走向中兴的敌人,就在今天。我现在宣布,谁杀了赵兴,我将报请皇上封亲王,赏万金。”  

所有的人都狂热的举起了手中的武器。  

“为了杀了赵兴,即便我们全部战死在这里,也在所不惜。”  

所有的满清八旗勇士,都面带着决然的表情。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阿济格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大清的勇士,冲啊。”  

于是7000将士,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冲向了赵兴这一小股队伍。  

关乎到赵兴的命运,关乎到大明和满清命运的龙门川之战,正式爆发了。  

赤城堡离着赵兴的位置不远,于是赵兴决定,立刻退回去,以赤城堡为依托,死守待援。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赵兴还乐观的认为,历史上的满清第3次入寇,还是如期爆发了。  

但是历史还是因为自己而改变了,那就是正好自己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