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高衙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己的这个小舅子高阶,其实是借光的。  

他是老丈人窥视以久的张寡妇的拖油瓶。  

自己的后岳母娘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当然随夫姓,在丈夫死的时候已经成家立业,而这个小儿子,在出生不过七岁的时候,他爹就死了。  

所有失去丈夫的女人,都会莫名其妙的生出一种对没有父亲儿子的溺爱。  

自己的后岳母娘也当然不能免俗。  

他一直认为自己愧疚这个小儿子,所以就处处溺爱。  

但正所谓,溺爱出败儿,结果这个小家伙被娇纵惯了,不学无术调皮捣蛋。  

调皮捣蛋是可以容忍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有点变本加厉了。  

而真正让他学坏的,就是他的老娘嫁给了赵兴的老丈人。  

按照这个时候的规矩,这个小家伙就改姓姓高,叫高阶。  

这就等于是自己老丈人的亲儿子了。  

由于自己的老丈人相当疼爱自己的后丈母娘,爱屋及乌,当然也就溺爱这个小儿子。  

同时老丈人家里开始有钱了,义子现在是高官,女儿嫁了个高官,根本不指望,那就可着他的劲儿花吧。  

这样一来,就培养出了京城的一个纨绔。  

随着赵兴的累累军功,皇帝不断的赏赐,还是爱屋及乌,做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赵兴家的狗都封赏了,那他的小舅子怎么能不水涨船高?  

于是按照惯例,崇祯大度的封赏这个借光的小舅子高阶,应该是赏赐一个锦衣卫的百户,但崇祯皇帝直接给了一个千户的职衔。  

但同样封赏后丈母娘的那个大儿子一样的职务。但那个大儿子,却只是淡淡一笑,依旧每天担着货郎担子,走街串巷的吆喝做着小生意,过着自己舒服而安稳的日子。  

然而这个小舅子却不同了。  

本来的赵兴改革锦衣卫之后,出于皇家的锦衣卫职务的封赏,那就是有名无实的虚职,就是一种荣耀。既不拿俸禄,也没有权利。  

然而一切都出在赵兴的身上了。因为赵兴就是锦衣卫的指挥使,结果这个借光的小舅子,得了一个千户的封赏之后,却和别的人不同了。  

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属下,但他每日里来到锦衣卫的衙门,人五人六的,就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拦他。  

就在有一次,他竟然趁着酒劲,在锦衣卫的衙门里边打了真正的千户,大声的咆哮。  

结果依旧没有人敢管他。  

通过这一件事,这个小子就更嚣张了。只要他的姐夫不在,他就可以在锦衣卫里横着走。  

而在北京城内,所有趋炎附势的人,就都称呼他为衙内了。  

只要他捅出什么篓子,锦衣卫里所有的人,不但不敢责备,而且还要小心翼翼的替他擦屁股。  

这样一来,他的胆子就更大了,他的所作所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所以这一次,才有了赵兴提醒老丈人的原因。  

但他也不过就是提醒一下。想靠着老丈人管束一下,这个已经不服管束的家伙,那是不可能的。  

这不过是他事先打个预防针罢了。  

但今天从皇上御书房中获知,竟然有人敢于走动后宫周皇后,当时的赵兴头发就炸了。  

他这才感觉到,事情真的严重了。  

因为能跟后宫关系紧密说上话的人,并不多。  

然而在这不多的人中,真正紧密的就是自己一家了。  

崇祯和周皇后,曾经到自己家里吃饭。而自己一家人,从他砍倒煤山上所有高过一人的歪脖树后,几乎出入皇宫就像串亲戚一般都家常便饭。  

几日不见,老贵妃们就要请娘入宫说话。听她老人家将市井的家长里短说一说,听个新鲜。  

而皇后贵妃,更是将县主翠艳秀芬当做了亲姐妹,时不时的叫进宫。姐妹聊天,不聊到宫门下钥是绝不放她走的。  

那么,皇上说的,能接触周皇后,为郑鄤说情的是谁呢?  

翠艳和秀芬,是有分寸的人,不可能干这傻事,而娘更是正事不问,绝对不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添乱。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剩下的,如果不是别人,那就只能是自己的这个混蛋小舅子了。  

在放假的第2天,赵兴叫来了指挥同知李必成。  

这是自己当初,被临时指派指挥使的时候,锦衣卫里第1个支持自己的人。这些年他的职务虽然没有动,但赵兴也没有亏待他,让他代理自己的北镇抚司的镇抚,他已经隐隐的成为了锦衣卫,在赵兴不在的时候第3人。  

这次赵秩被自己撤了职,他就自然而然的升上了锦衣卫的第二。  

小心谨慎的见过了赵兴,赵兴叫他坐下。  

李必成就谦卑的坐了半个屁股。  

赵兴斜眼看了他一眼,心中很满意他的表现。能够在这个时候,依旧保持着对上司的无比尊重,这很难得。这比那个赵秩可强多了。  

想到这个时候,也也就不得不想想自己在崇祯皇帝面前的表现。原先自己也过于得意拖大了,应该引以为戒呀。  

“我今天找你来,就是问问我那个小舅子的问题。”  

这样开门见山的说,李必成吃了一惊,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指挥使大人,对他的小舅子的情况,掌握的有多少。  

而更确切的是说,指挥使大人,对他的小舅子的种种行为,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指挥使大人的护犊子,是天下闻名的,能够为了他家的一只狗,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