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再入朝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大批的辽东百姓重返家园,赵兴一双脚,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他要从这里,转道镇江。  

铁山节制使率领铁山百官在落凤里亲迎。  

双方见面,李光道跪地迎接。  

大明的官场礼节还没有像辫子时候那么变态。上下见面,躬身施礼也就完了。  

但朝鲜不是。朝鲜自认是蕃薯小国,见到天朝上国的官员,那就是天使,就必须跪拜的。他们是从内心里,甘心跪拜的。  

尤其这次,女真皇太极进攻皮岛,李光道坚决阻止驻守铁山的东江镇光字营出兵解救,李光道恐怕赵兴恼怒。  

李光道对大明时刻关注,他可知道赵兴,在大明,被尊称为二皇帝。  

天子之怒,血流百里,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诚惶诚恐的跪倒赔罪。  

赵兴笑哈哈的拉起李光道:“都是老熟人,都是老朋友,这么客气做什么?你阻止了光字营出兵救援皮岛,当时消息不通,我也着急,所以,我是要感谢你的,哪里还有罪过?”  

听赵兴这么一说,李光道才算长出了一口气,然后站起来,给赵兴引荐一个朝鲜的官员。  

赵兴一见那个官员胸前的朴子,竟然还是一个朝鲜的二品大员,当时连忙上前见礼。  

那个官员立刻诚惶诚恐的谦让:“您是天朝侯爷,小官不过是朝鲜王朝的内阁首辅,怎么敢当侯爷的礼?”  

查询自谓小中中华,一切都是学着中原王朝的架构来的。  

一听,感情这位是朝鲜王国的内阁首辅,按照大明的排序,那可就是朝廷真正的二把手啊,他怎么来到这里啦?  

大家回到厅堂落座,朝鲜首辅不敢上座局中,赵兴推托不过,只好做了主位。这才询问:“首辅大人,为什么在铁山?”  

这个首辅就回答:“铁山战事一起,我们国王担心皇太极这次大兵压境,不但窥视皮岛,更可能趁机再犯朝鲜。于是派小臣过来,调动就近兵马,严守铁山。”然后带着谄媚的笑:“同时,我家国王还凑错了一批牛羊物资,准备犒劳得胜的东江镇将士。”  

感情朝鲜被建奴打怕了,生怕再侵朝鲜,给他们来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至于说的那批犒劳东江镇的物资,到底是犒劳谁的,那就是见机行事了。  

看破不说破,这是为人的厚道。  

也应该理解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骑墙,做墙头草,也是他们的无奈和悲哀。  

赵兴先感谢了首辅大人的盛情,然后肯定的告诉他:“还请您回去禀报朝鲜国王,我们东江镇,已经占据了整个辽南。东江镇的辽南,将成为朝鲜最坚固的屏障。从此之后,朝鲜的北方,安全了。”  

首辅眼晴一亮,试探的询问:“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东江镇将再也不撤离辽南,将辽南真正视作大明的国土疆域啦?”  

这事得问清楚。  

原先毛文龙也几次占据辽南,但土地占据,是只要建奴打过来,毛文龙立刻卷铺盖跑路,等建奴退去,他再回去,占领等于没有占领,所以时不时的,在铁山就和建奴干一架。弄得朝鲜国王一听北面炮响,也就立刻卷起铺盖,随时准备坐船,逃到什么岛子上做岛主去。  

如果这次赵兴所谓的占领辽南,还和以往相同,那朝鲜国王还得把铺盖打理好,要不再跑,怕是来不及。  

“大人放心,当初毛帅也是迫不得已,但现在我重建的东江镇已经和毛帅的东江镇大大的不同。我们兵强马壮,我们士气如虹,我们装备精良,我们收复辽东的决心坚定。所以,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将建奴的进攻,挡在辽南之外。”  

李光道也接过话题:“首辅大人放心吧,您就从皮岛的百姓,开始纷纷回到辽南老家,您就可以看出,东江镇的将士和东江镇的百姓,有了怎么样坚守辽南的信心了。  

“我们已经在辽南设立政府,我们已经在辽南设官管理,我们是不会再将辽南让出去的了,这一点我有信心也坚决的肯定。”  

这样一说,首辅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换上了发至内心的欢喜:“下官回去,不,下官立刻现在,马上就写奏折,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禀报我们的国王。请国王向天朝皇帝贺王师收复辽南,为侯爷请功,为东江镇将士请功。”然后还是认为不能表达自己对天朝上国,对保护了朝鲜不再受野猪皮强盗的欺凌之恩,:“我还要请求国王,立刻派遣进贡使团,进京朝贡。”  

赵兴一咧嘴:“这下,大明又要大出血啦。”  

历来天朝好面子,讲究的是礼尚往来,讲究的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说,十六蕃薯国进贡的东西,都要还回去三倍三的价值。  

所以,周围国家,是蕃薯的不是蕃薯的,都找个借口拉关系也要朝贡,狠狠的在大明赚一笔。  

那是有借口要朝贡,没有借口,创造借口也要朝贡。  

而且朝贡的队伍一次比一次大,朝贡的物资一次比一次多。  

就比如前年,根本和大明没有关系的吕宋,听说太子生日快到了,直接派出了三百人的使团,带着五十条船的贡品进京,那规模,那声势一时无双,结果就是差点让崇祯破产。  

大明的财政刚刚好了起来,可不能让他们这么的趁火打劫,于是赵兴打住了这位首辅大人的野望:“朝贡贺喜就免了吧,倒是下官有一些事情相请。”  

“天使吩咐就是。”  

“辽南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