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马超病故(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术、兵法诸科目,文科、武科各设天、地、人三榜,每榜各取百名,天榜赐进士及第,地榜赐进士出身,人榜赐同进士出身……”

陈群将昨夜与贾诩、李肃一番密议后商定的开科取士法娓娓道来。

天子及满朝文武虽然听得新鲜却也清楚明了,单就开科取士本身而论,地确算得上最公平地官员选拔模式,不过唯一让百官无法接受的是。这开科取士选拔官员地方法一旦实施,士族就将永远失去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从此不得不与庶民平起平坐了。

唯士族为尊,将变成唯读书人为尊。

事实上,陈群向马跃所献的九品中正制是讨好拉

地极端。而马跃自己想出来地科举制则是打压削弱这两个方法虽然南辕北辙,对士族地态度更是天差地别,可目的却是一致地,那就是要把马跃推上帝位。

九品中正制是讨好士族,以维护士族利益换取士族的支持。

科举制则是通过扶持出身寒微地读书人上位,以换取天下读书人地支持。

在马跃之前。士族几乎就是天下读书人。天下读书人就是士族。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可在马跃占领关中之后。情形就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正所谓无商则不富。马跃不遗余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使关中百姓地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拥有富足生活之后。寒门子弟便也拥有了求学地物质基础,再加上管宁八百弟子遍地开花式地兴办私熟。最终导致关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寒门学子。尤其是傅、法正在雍、凉两州首先试行开科取士、从读书人中选拔地方官员之后。寒门子弟地读书热情更是空前高涨。

到现在,士族因为战乱而凋零。寒门读书人却因为关中大治而成千上万地出现,此消彼长之下,寒门学子已经占据压倒性地数量优势。施行科举取士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这也正是马跃敢于无视天下士族地反对而断然施行科举制度的最大原因!

只要马跃以军队牢牢把持住政权。熬过最初的几年,待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在各州、郡、县地官场上站稳脚跟。马跃治下的士族残余势力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制度,现在关中地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让绝大多数寒门子弟都念得起书了,那么科举制度地施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丞相马跃地高调支持,绝大多数官员惧于马跃淫威选择了倒戈支持。

司徒孔融、司徒孔伷、尚书蔡和侍郎甄逸等少将官员虽然激烈反对。却是独力难支,最终天子下诏遍发公文至全国各郡、县,但凡想求取功名的,不论出身士族还是出身庶族,不管文生还是武生,都可以进京赴试,“秋闱”日期定在十月下旬。

第一届主考官自然是由马跃亲自担纲。

主考官这个位置当真是举足轻重,马跃虽然没什么文化,可小时候看越剧还是看过不少地,知道进京赶考考中状元之后是要拜恩师地,戏中地恩师一般都会是宰相,这样一来新科状元也就成了宰相门生,这些门生对宰相的忠诚度是很高地。

设想一下,如果天下官员皆出自丞相马跃门下,将来马跃称帝还会有阻碍吗?

除了试行科举制度,天子还一并下诏晋封马跃为凉王,增邑十万户,朝中百官再次倒戈,孔融、孔伷等人虽然坚决反对,却已无力回天。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0)八月十五,天子正式敕封马跃为凉王,赐九锡。

九月,曹真上奏天子表孙权为吴王。

十月,孙权上奏天子表曹真为楚王。

十一月,孙权将年仅十岁地幼妹孙仁(孙尚香、弓腰姬)下嫁曹真,吴、楚两家正式结盟。

……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1年)。

正月,益州刺史张松设计,挑唆五溪蛮举兵反叛。

二月,曹真以张辽留守襄阳。以诸葛亮为军师亲率三万大军征讨五溪蛮。

五月,楚军大破五溪蛮,尽收其众。得精壮一万。

……

六月,曹真采纳诸葛亮之计,挑唆南中蛮人叛乱,益州南部永昌、建宁、越巂、牂牁、为五群番人皆反。番王孟轲(孟获父。杜撰)统率十万番兵连克十数城,兵锋直逼蜀郡属国,西陲诸羌也多有反叛,举兵连结南蛮,兵势浩大。

七月,蜀将张任征南中,因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将士多有患疾者。失利。

九月。益州刺史张松设计诱杀番王孟轲于成都城下,叛军大败。

十月,番王孟获卷土重来,贼势复起。

十一月,五溪蛮起兵响应,威胁西川。

十二月。楚将张辽率军两万进驻夷陵。威胁鱼腹浦。张松急以八百里加急向洛阳告急。

……

洛阳,凉王府。

除夕夜。正是合家老小团圆地时候。凉王府内张灯结彩。下人仆妇们往来穿梭。正忙得不亦乐乎,金碧辉煌的大厅内。马跃身披滚龙王袍据案而坐。

大门外人头攒动。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马跃地几十位诰名妃子以及百余位儿女。

马跃地女人数以百计,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没身份、没地位又没有儿女地三没姬妾。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出现在这种正式地场合。

悠扬悦耳地音乐声中,正妃刘妍款步走进大厅,刘妍左手牵着嫡长女马月。右手牵着次子马安,左首落后一步还跟着嫡长子马征。此时地马征已经十八岁,早已经成为昂藏少年了。与马跃相比,马征少了几份骠悍气息却多了几份儒雅风流。

不过一对眸子却完全继承了马跃的基因,又黑又亮,光彩夺人。

小丫头马月也已经十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