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该怎么变?(2/3)
,看起来甚是雄伟,这在当时就是大明第一。
要不是朱棣迁都带走了许多学子和教员,现在的南京国子监恐怕更为鼎盛。
这国子监建的比南京六部要大的多,这也挺合理的,毕竟是曾经的最高教育机构。
与他想的不一样,他原以为,进了国子监,估计更长一段时间都没人会注意到自己,可万万没想到的是…
“国子监司业见过祭酒!”
“国子监教习见过祭酒大人!”
“学生见过祭酒大人!”
没错,刚进了南京国子监的大门,吕渭纶就看到几百上千人围在门口,纷纷对自己行礼。
这让吕渭纶心安些,还好,这样看来,自己还是挺受欢迎的。
司业上前一步,笑道,“吕祭酒,在下荆苓,已经担任司业十年有余,今日收到吏部的消息,您已上任,才特地在门前带学子来相迎。”
其他教习也都是脸上带有喜色,点头称是。
再往后看,那些国子监学子们的眼神中也都是充满期待。
看着这几个年纪大些的教习,和密密麻麻的学子,吕渭纶心里突然有了压力。
他怕,怕会管理不好这个国子监,管理不好的话,他就对不起大明,对不起这些学子。
刚从刑部出来的他,心里本已经很乱,但现在,变得更乱了。
曾经他在京城翰林院,白天在院里整理大明会典的修订,下午去书院讲学,那种日子,他本以为是很美好的,那是京官的美好。
后来,经筵上,他被皇帝赐斗牛服,当着那么多官员的面,万众瞩目。
接着,他遭遇了刺杀,那时,他第一次慌了,再往后被派陕西主考。
从北京城出来,他想的是游山玩水,一直到了山西太原,他第一次跟地方知府有了过多的接触。
帮助他们剿灭了山贼,第一次见到了山西巡抚,第一次见到了太原城卫所的军事实力。
那时候,他在一旁指挥,截止到这,他一直认为地方官是很轻松的。
离开太原,他的情绪逐渐有了变化,虽然还是以游山玩水为主,可他也感受到了一些东西。
那种东西就是从北京到山西,再到陕西,底层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不一样。
到了陕西西安城,由于遭遇了变故,他的那一些感受被冲没了,直到赶走北元人和大周叛军,又成为丐帮的少帮主,他骄傲了。
这种骄傲一直延续到陕西乡试的结束,是申时行的那一张白纸又将他拉了回来。
从那时起,他意识到,当官没有那么简单,而他当官又是为了谁?为了自己的仕途还是为了大明?为仕途和为大明之间又是否冲突?
他陷入了深思,开始思考官员与大明,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所有关系。
他又见到了许多举人学子,从那些学子的身上,吕渭纶看到了一些影子,他们都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可他们全部是迷茫的。
当时他认为,这都是陕西的教化搞的不行,提学官和一众地方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到了陕北,他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渺小,以为自己混的很好,可到了地方上,连个县令都搞不定。
要不是陕西巡抚正好去颁布圣旨,他那次就要丢大人了,说起来考上了状元,可还是那般无用。
由于徽县县令贪污那个事,吕渭纶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地方官员是很简单的,为百姓和为大明做事情是很简单的,他觉得要是自己当了地方官,肯定比他们做得好。
可从接到圣旨的那一刻起,他的心态彻底发生变化了,他没想到,皇帝还真给了他这个表现的机会,让他去当一个,他一直看不起的“地方官。”
一个他一直以为很简单的地方官。
说实话,他当时心里是有些失望的,他本以为,凭借他做的这些事情,皇帝还是会将他在京城升官的,可他还是将朝堂想的太简单了。
从陕北到南京,他见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当然,主要就是那些辛苦的老百姓,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地方官,因而更加关心那些百姓。
因此,在路途中,不断的走访民情,能帮衬一把的就帮一把,他以为自己做的很好。
到了现在,国子监的副校长司业,一些教习,和国子监的学生都站在他这个国子监校长的面前,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压力。
地方官哪里有那么好当?
吕渭纶在想,他是刑部侍郎,又是国子监祭酒。
若是让他和刑部尚书一样混日子,那还是很轻松的,混日子,谁不会?
可他不想。
他确信自己还是有一颗炙热的心,他想为大明做出些改变,不想这个王朝就此落败!
可他错就错在…他一直以为地方官是很好当的,南京刑部侍郎和南京国子监祭酒,管辖的范围都是南直隶,简单来说,他现在就是个南直隶地区的地方官。
他看着如今的刑部和国子监的众人,他陷入了迷茫,还是想的太简单了,想要做出些改变,可又要从何改起?怎么改?
那些学子们眼神中充满期待,这就让吕渭纶在心里告诫自己,那些都是大明的未来,你若是想要改革,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不然那些学子就是毁在了你的手上!
他焦虑了,毫无疑问,今日对吕渭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挫败!
他以为,这一切都很简
要不是朱棣迁都带走了许多学子和教员,现在的南京国子监恐怕更为鼎盛。
这国子监建的比南京六部要大的多,这也挺合理的,毕竟是曾经的最高教育机构。
与他想的不一样,他原以为,进了国子监,估计更长一段时间都没人会注意到自己,可万万没想到的是…
“国子监司业见过祭酒!”
“国子监教习见过祭酒大人!”
“学生见过祭酒大人!”
没错,刚进了南京国子监的大门,吕渭纶就看到几百上千人围在门口,纷纷对自己行礼。
这让吕渭纶心安些,还好,这样看来,自己还是挺受欢迎的。
司业上前一步,笑道,“吕祭酒,在下荆苓,已经担任司业十年有余,今日收到吏部的消息,您已上任,才特地在门前带学子来相迎。”
其他教习也都是脸上带有喜色,点头称是。
再往后看,那些国子监学子们的眼神中也都是充满期待。
看着这几个年纪大些的教习,和密密麻麻的学子,吕渭纶心里突然有了压力。
他怕,怕会管理不好这个国子监,管理不好的话,他就对不起大明,对不起这些学子。
刚从刑部出来的他,心里本已经很乱,但现在,变得更乱了。
曾经他在京城翰林院,白天在院里整理大明会典的修订,下午去书院讲学,那种日子,他本以为是很美好的,那是京官的美好。
后来,经筵上,他被皇帝赐斗牛服,当着那么多官员的面,万众瞩目。
接着,他遭遇了刺杀,那时,他第一次慌了,再往后被派陕西主考。
从北京城出来,他想的是游山玩水,一直到了山西太原,他第一次跟地方知府有了过多的接触。
帮助他们剿灭了山贼,第一次见到了山西巡抚,第一次见到了太原城卫所的军事实力。
那时候,他在一旁指挥,截止到这,他一直认为地方官是很轻松的。
离开太原,他的情绪逐渐有了变化,虽然还是以游山玩水为主,可他也感受到了一些东西。
那种东西就是从北京到山西,再到陕西,底层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不一样。
到了陕西西安城,由于遭遇了变故,他的那一些感受被冲没了,直到赶走北元人和大周叛军,又成为丐帮的少帮主,他骄傲了。
这种骄傲一直延续到陕西乡试的结束,是申时行的那一张白纸又将他拉了回来。
从那时起,他意识到,当官没有那么简单,而他当官又是为了谁?为了自己的仕途还是为了大明?为仕途和为大明之间又是否冲突?
他陷入了深思,开始思考官员与大明,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所有关系。
他又见到了许多举人学子,从那些学子的身上,吕渭纶看到了一些影子,他们都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可他们全部是迷茫的。
当时他认为,这都是陕西的教化搞的不行,提学官和一众地方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到了陕北,他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渺小,以为自己混的很好,可到了地方上,连个县令都搞不定。
要不是陕西巡抚正好去颁布圣旨,他那次就要丢大人了,说起来考上了状元,可还是那般无用。
由于徽县县令贪污那个事,吕渭纶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地方官员是很简单的,为百姓和为大明做事情是很简单的,他觉得要是自己当了地方官,肯定比他们做得好。
可从接到圣旨的那一刻起,他的心态彻底发生变化了,他没想到,皇帝还真给了他这个表现的机会,让他去当一个,他一直看不起的“地方官。”
一个他一直以为很简单的地方官。
说实话,他当时心里是有些失望的,他本以为,凭借他做的这些事情,皇帝还是会将他在京城升官的,可他还是将朝堂想的太简单了。
从陕北到南京,他见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当然,主要就是那些辛苦的老百姓,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地方官,因而更加关心那些百姓。
因此,在路途中,不断的走访民情,能帮衬一把的就帮一把,他以为自己做的很好。
到了现在,国子监的副校长司业,一些教习,和国子监的学生都站在他这个国子监校长的面前,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压力。
地方官哪里有那么好当?
吕渭纶在想,他是刑部侍郎,又是国子监祭酒。
若是让他和刑部尚书一样混日子,那还是很轻松的,混日子,谁不会?
可他不想。
他确信自己还是有一颗炙热的心,他想为大明做出些改变,不想这个王朝就此落败!
可他错就错在…他一直以为地方官是很好当的,南京刑部侍郎和南京国子监祭酒,管辖的范围都是南直隶,简单来说,他现在就是个南直隶地区的地方官。
他看着如今的刑部和国子监的众人,他陷入了迷茫,还是想的太简单了,想要做出些改变,可又要从何改起?怎么改?
那些学子们眼神中充满期待,这就让吕渭纶在心里告诫自己,那些都是大明的未来,你若是想要改革,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不然那些学子就是毁在了你的手上!
他焦虑了,毫无疑问,今日对吕渭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挫败!
他以为,这一切都很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