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泰州学派(2/3)
的影响,因而泰州学派中的弟子大多都是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虽然为百姓追捧,但相应的,就会遭到那些统治阶级的不满,毕竟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不能更好的保持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故而泰州学派的思想也注定只能在民间流行。
而程朱理学和心学才有机会被统治阶级所赏识。
在大明的文坛上,就有人尖锐的指出,王艮的“以身为本”“明哲保身”的思想是临难苟免,贪生求安。
他提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处、进、退、隐、见等策略,形似消极,实质是以退自保、以退求进的一种手法,是非常明智的,是一种反映社会悲剧矛盾,既有变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寻求政治解脱或出路的呐喊和辩解。
在一些其他思想上,王艮写了一本书,指出应该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
“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
更是提出了济困扶贫,追求共同富裕的想法,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
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大劳苦大众则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关于家庭的伦理方面,他也指出,要孝顺父母,但并不能愚孝,这与传统的“孝”和“悌”是有根本区别的。
这些学子们也并不是思想统一,吕渭纶在一旁听他们谈论,发觉也是具有极大的争论的,辩论不休,王门七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但目前来看,只有泰州学派的思想最让吕渭纶满意。
而袁宗道和汤显祖提出的一些想法也是十分具有先进性的,他觉得若是大明的文坛和思想有一天需要变革,这些人肯定都是中流砥柱,可以发挥不小的带动作用。
听汤显祖谈论之时,还听到提起了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他也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态度强烈,却也因此斥为异端。
何心隐为理学正宗所不容,犯的是思想罪,思想史上可以称之为“异端”。
也就是去年,他被湖广巡抚杀害,可以说是明代思想史上轰动一时的冤案。
他的济世厚生的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胸怀的人道主义理想。但他却不容于社会,被目为“异端”,最终惨遭统治者的杀害,这是历史的悲剧!
紧接着,袁宗道又提起了李贽,他也是泰州学派的弟子,声称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一些言论,但吕渭纶知道,目前李贽的思想观点还没有达到他最巅峰的时期,也许在未来他才会慢慢在大明的思想界崭露头角。
大明奉程朱理学为官学,然而李贽却大胆的称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并且猛烈的抨击复古派的那些文化主张,他不仅抨击程朱理学,他还明确表示儒家经典的《论语》《孟子》等书都不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说实在的,当听到他们说到泰州学派的李贽之时,吕渭纶彻底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火种,李贽那种超现代的思想才是真正得到了王艮的亲传,他反对男尊女卑,提出要人人平等。
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经商一样有出路,农业只是基础。
提出程朱理学是假道学,那种思想严格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更说出了大明的社会腐败,官员贪污受贿,剥削百姓。
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但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看,李贽在一些方面上还是有局限性的,就比如关于哲学的认识方向,他由于是泰州学派的弟子,因此他的哲学理论全部都是建立在心学的基础之上,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
包括他的“童心说”都体现了他的心学理论。
不过李贽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
他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
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反对歧视妇女。
这些种种思想放在万历时期来看,绝对是无限超前的,但也因此而被统治者所排斥。
他看到汤显祖,袁宗道等人对学术展开激烈的谈论,这让他心生敬畏,如果说江湖有武侠,那他们这些文人学子就是大明文坛中的文侠,侠者,勇也!
因为他们都是在批判复古派,提出一些新的主张,不管这些主张是否适合目前的大明,但至少说明他们有这个创新性的思想方向和这个勇气。
毕竟现在的大明文坛盟主王世贞可是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在社会上,赞同复古派的文人学子居多,一旦他们发现有不同意复古派的就会群起而攻之。
区区否定复古派就会被孤立和鄙视,更别说他们一些学子还提出异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要是让统治者知晓,严重点甚至就会和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一样犯了思想罪。
这种思想虽然为百姓追捧,但相应的,就会遭到那些统治阶级的不满,毕竟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不能更好的保持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故而泰州学派的思想也注定只能在民间流行。
而程朱理学和心学才有机会被统治阶级所赏识。
在大明的文坛上,就有人尖锐的指出,王艮的“以身为本”“明哲保身”的思想是临难苟免,贪生求安。
他提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处、进、退、隐、见等策略,形似消极,实质是以退自保、以退求进的一种手法,是非常明智的,是一种反映社会悲剧矛盾,既有变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寻求政治解脱或出路的呐喊和辩解。
在一些其他思想上,王艮写了一本书,指出应该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
“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
更是提出了济困扶贫,追求共同富裕的想法,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
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大劳苦大众则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关于家庭的伦理方面,他也指出,要孝顺父母,但并不能愚孝,这与传统的“孝”和“悌”是有根本区别的。
这些学子们也并不是思想统一,吕渭纶在一旁听他们谈论,发觉也是具有极大的争论的,辩论不休,王门七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但目前来看,只有泰州学派的思想最让吕渭纶满意。
而袁宗道和汤显祖提出的一些想法也是十分具有先进性的,他觉得若是大明的文坛和思想有一天需要变革,这些人肯定都是中流砥柱,可以发挥不小的带动作用。
听汤显祖谈论之时,还听到提起了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他也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态度强烈,却也因此斥为异端。
何心隐为理学正宗所不容,犯的是思想罪,思想史上可以称之为“异端”。
也就是去年,他被湖广巡抚杀害,可以说是明代思想史上轰动一时的冤案。
他的济世厚生的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胸怀的人道主义理想。但他却不容于社会,被目为“异端”,最终惨遭统治者的杀害,这是历史的悲剧!
紧接着,袁宗道又提起了李贽,他也是泰州学派的弟子,声称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一些言论,但吕渭纶知道,目前李贽的思想观点还没有达到他最巅峰的时期,也许在未来他才会慢慢在大明的思想界崭露头角。
大明奉程朱理学为官学,然而李贽却大胆的称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并且猛烈的抨击复古派的那些文化主张,他不仅抨击程朱理学,他还明确表示儒家经典的《论语》《孟子》等书都不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说实在的,当听到他们说到泰州学派的李贽之时,吕渭纶彻底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火种,李贽那种超现代的思想才是真正得到了王艮的亲传,他反对男尊女卑,提出要人人平等。
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经商一样有出路,农业只是基础。
提出程朱理学是假道学,那种思想严格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更说出了大明的社会腐败,官员贪污受贿,剥削百姓。
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但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看,李贽在一些方面上还是有局限性的,就比如关于哲学的认识方向,他由于是泰州学派的弟子,因此他的哲学理论全部都是建立在心学的基础之上,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
包括他的“童心说”都体现了他的心学理论。
不过李贽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
他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
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反对歧视妇女。
这些种种思想放在万历时期来看,绝对是无限超前的,但也因此而被统治者所排斥。
他看到汤显祖,袁宗道等人对学术展开激烈的谈论,这让他心生敬畏,如果说江湖有武侠,那他们这些文人学子就是大明文坛中的文侠,侠者,勇也!
因为他们都是在批判复古派,提出一些新的主张,不管这些主张是否适合目前的大明,但至少说明他们有这个创新性的思想方向和这个勇气。
毕竟现在的大明文坛盟主王世贞可是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在社会上,赞同复古派的文人学子居多,一旦他们发现有不同意复古派的就会群起而攻之。
区区否定复古派就会被孤立和鄙视,更别说他们一些学子还提出异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要是让统治者知晓,严重点甚至就会和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一样犯了思想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