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猜测天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钦天监的五官保章正跪在乾清宫的大殿之上,整个人都是跪趴在地上,额头贴着地面至少能让他内心好受些。  

他昨晚就是已经被这天象吓得不行了,但那时已经是深夜,皇帝必然已经睡下,他就不敢来打扰。  

为此他彻夜未眠,连夜翻阅古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以及解决的办法。  

......  

十数分钟后,位于内阁和六部的大臣匆匆赶来。  

他们的到来让原本冷寂的乾清宫多了些生气,龙椅上的皇帝在看到这么多大臣之时,也是稳了下来。  

心想自己可是一国的皇帝,管理一国的百姓,如何能率先乱了阵脚,这下面不还有这么多大臣吗?  

众大臣跪下行礼,“参见陛下!”  

“众卿快起吧。”  

他们突然被叫来,有些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不过看到这么多相识的面孔,也知不是什么小事了。  

这时又听到太监喊道,“太后驾到~”  

众人相识一眼,仿佛是做过了交流,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大事了!  

“参见太后!”  

......  

李太后在宫女的扶持下慢慢进了乾清宫的正殿后方,搭起了帘子,这种感觉很像是曾经的垂帘听政。  

早有冯保跟太后汇报过,她坐在后方,低声道,“皇帝,开始吧。”  

朱翊钧听到母后的话,对着殿下开口道,“今日朕召众卿来,主要就是一件事。”  

“昨日,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两个大凶之象,便是彗星袭月和四星连珠,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  

“彗星袭月!那不就意味着天下大......”  

户部尚书这话说了一半,也不敢再说。  

几个六部尚书面面相觑,谁也没能站出来说些什么。  

内阁首辅张居正站在前方,他看向地上跪着的五官保章正。  

“陛下,还是让他再细说一次天象吧。”  

朱翊钧这点倒是欠考虑了,刚才众大臣没来之时,一些天象的细节,他们没听到。  

于是挥了挥手,“你先起来,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吧。”  

五官保章正浑身颤抖着,上下嘴唇颠个不停,双眸无神。  

他一个正八品的低级官员,平时还说生活过得挺轻松的,观测天象本来就是他的喜好,又成了大明的官员,平时能拿些低微的俸禄,说出去也是京官,回村里也受人敬仰,也还挺好。  

毕竟这是他喜欢的工作,有时候不太在意俸禄能有多少,轻松就好。  

但自从昨日看到那复杂的天象后,他就知道,上任以来的平静生活要被打乱了!  

......  

他扶着地面爬了起来,“禀......陛下和诸位大人......”  

“彗星袭月,四星连珠,此彗星围绕着第三颗大星连珠,一同遮住了月光,两种异象共出......即意味着天下有大动荡!”  

“此象,臣以为......无解!”  

众臣思考了一番,张居正似是发现了什么,问道,“你说的四星连珠之中,哪一颗星最亮?”  

五官保章正回道,“首辅大人,还是第三颗星。”  

“那其他星是何状况?”  

见张居正一直发问,其他人猜测他已经看出什么端倪了,皇帝也是静下心来仔细听。  

那官员再回道,“第一星......是蓝绿色的光。”  

“第二星......是黄色夹带蓝色的光。”  

“第三星......是纯金色,异常闪亮。”  

“第四星......略显黯淡,该是蓝灰色。”  

听了这话后,诸大臣才放开谈论。  

“你们说。这四星代表的是何意?”  

“第三星又为何如此奇特?最亮的肯定是不凡的。”  

礼部尚书潘晟刚将辞呈递了上去,还没来得及送到皇帝那里,没想到今日又紧急被招了过来。  

他其实今日真不想来,老实回家歇着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晚年生活了。  

但既然来了,他还是准备说了什么。  

“陛下!”  

“微臣以为,这四星指得莫不是我大明的四处外敌?”  

“一是西南的缅王莽应龙,二是东部海上的倭夷,三是北部草原上的鞑靼,这最后怕就是最新崛起,意图制造叛乱的大周。”  

“而这第三颗最亮的星,臣以为指的就是目前风头正盛的缅王莽应龙,他刚刚征服了老挝,是他们口中的缅甸东吁王朝第三代国王。”  

“那光芒最弱的,该就是目前还不成气候的大周了。”  

“而据天象看来,目前就是在提醒我大明紧紧提防这四处,而主要就是西南方的缅甸。”  

“臣也只是一个猜测,请陛下决断!”  

......  

听了潘晟的说法,众人陷入了思考,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明言认为此说法似是有合理之处。  

而在其他的人看来却有些不太合理,但却也说不出来新的看法。  

于是众人议论纷纷,也讨论不出来个所以然。  

朱翊钧有些头疼,潘晟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哪里怪怪的,按照以往的古书记载,彗星袭月和四星连珠该是内乱,可这些却都是外部的,难不成还能打进大明内部了?  

他扭头,“母后,您怎么看?”  

李太后听了半天,更是不懂,便又和以往一样,“问问张先生怎么看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