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赐斗牛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礼部尚书潘晟出来以后,又有许多六部的尚书和御史站出来表示反对,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兵部尚书凌云翼。  

而六部之中只剩下两个没有表示的就是工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张居正。  

......  

神宗坐在御座上,原有的笑容瞬间没了。  

刚才台下大臣们的话语,他虽然听不清,但看表情也知道,他们不同意自己的赏赐。  

一旁的冯保看着皇帝的表情,自知又要出事了,赶紧对台下的张居正使眼神。  

他们两个,一个对外的内阁首辅,一个是宫里宦官中最高位置的司礼监太监,可谓是亲密的战友了!  

当初,他们两个,一个内臣,一个外臣,合作之后才绊倒了只手遮天的权臣高拱。  

而之后,两人配合的也是十分默契,冯保掌握着皇宫内的消息传递。  

内阁的奏章,很多时候都是要经他的手的,若是他在其中有什么想法,想使绊子,那张居正的改革必然不会顺利。  

由此可见,万历新政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内臣与外臣的交好与配合。  

......  

殿下的张居正看到冯保发出的信号,知道皇帝生气了,再这样下去,他很可能直接撂挑子走了,经筵也顾不得。  

于是他站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赏赐吕修撰飞鱼服实在是为时过早了。”  

“我朝从没出现过此先例,以往虽允许赐翰林官员服饰,可一般也就是麒麟服,若是一个从六品官员就能赏赐飞鱼服,岂不是让那些官高且无赏赐的肱骨大臣寒心了?”  

看到张居正站出来,朱翊钧的心直接凉了一半,自己永远说不过他,又不能跟他闹着性子来,否则他定然会告诉自己的母后。  

且张居正是目前大明不可或缺的大臣,母后常说,“有了张先生稳住大明,才能使我们母子安心啊!”  

起初隆庆年间,蒙古的俺答汗蓄意称帝,进攻大同,还是张居正用计谋将其稳住,最终封其一个顺义王,为当时的大明免去了一场战乱,才换来现在的和平年间。  

......  

吕渭纶看皇帝陷入了思考,知他不愿妥协,只能跪倒在地,“陛下,臣惶恐,受不起飞鱼服啊,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他这是给神宗台阶下,不然场面会闹得很难看。  

皇帝权衡利弊后,叹了口气,“张先生,那不如就赐斗牛服于吕卿?”  

斗牛,天上的一种星宿,蟒首牛角,头上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仅次于蟒服和飞鱼服了,一般是赐给三品大员的。  

从这就能看出皇帝还是想执意赏赐吕渭纶,只不过降低了要求。  

张居正看小皇帝做出了让步,自己如果再施加压力,恐会物极必反,于是回道,“陛下,臣以为可赐斗牛服以嘉奖。”  

皇帝听了以后,无奈道,“拟旨吧!”  

殿下的吕渭纶则是赶忙谢恩。  

......  

此时朱翊钧的好心情显然已经没了,说话都感觉没有力气了。  

他问起一旁的史官,“刚才吕卿说的针对旱灾,涝灾的举措,可都记下了?”  

“禀陛下,吕修撰所说皆已记下。”  

“那就好,一会经筵结束后,分抄给工部一份。”  

“尊陛下旨意!”  

随后,经筵继续进行,但是皇帝再也没有提问过,针对经筵官所讲也没一点说法,吕渭纶甚至觉得他都没听。  

进讲结束后,经筵讲官重新入列,几个太监将御案,讲案恢复到之前的位置,张居正率领众官员再次向皇帝行叩头礼,进讲环节到此结束,但经筵的礼仪却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参与经筵的众人要到东安门附近的宫殿享受皇帝御赐的酒饭。  

出了文华殿后,各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吕渭纶彻底在百官面前出名了。  

有几个给事中本欲想喷他几句,奈何今日他风头正盛,被皇帝赏赐了斗牛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于是就罢了,只能心里想想。  

......  

吕渭纶还是很低调的!  

他老实的跟在众翰林官员的后面,旁边就是萧良有。  

“今日你虽被赏赐了,我却察觉许多人已经眼红你了,张懋修,黄修撰之类自不必说,可我发现......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还有都察院的人......”  

这是萧良有的提醒。  

吕渭纶很无奈,“这.....我也感觉到了。”  

翰林院官员队伍的前列,是陈燈和国子监祭酒郑忻。  

这祭酒问起方才文华殿上的事,“你是早就知道有吕渭纶在,在殿上之时才那么淡定吧?”  

陈燈笑了,“这都不重要,至少你我身为经筵讲官做的还算可以,不是吗?”  

郑忻想了想,“也对,今日官家生气,心不在焉的,倒是让咱们轻松多了,哈哈!”  

......  

不一会儿,众人就到了东安门附近,张居正在进门前大致说了一句,意思就是皇帝身体不舒服,不会再出席赐宴了。  

此话一处,许多人反应剧烈,都想开溜,皇帝都不来了,还留这里做什么啊?  

兵部尚书凌云翼甚至已经当着张居正的面,“光明正大”的溜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这凌云翼本身就是张居正的人,当初他能任两广总督也是得益于张居正的举荐,后这一路上爬上兵部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