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只争朝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度化散修数千,充为诸佛菩萨沙弥、童子、坐骑。

更将那乌云仙、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这等圣人随侍弟子,打出原形,充为坐骑、宠物。

这是对截教的羞辱。

尤其是对那四位圣人弟子的羞辱!

这因果之大,真要清算,恐怕那些奴役的菩萨、佛陀与被奴役者,总得死一个才能罢休!

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倒也罢了。

这三人,都是被昔年的阐教门下普贤、慈航、文殊所收,后来带来西方。

这因果要清算,头疼的也是普贤等人。

与西方嫡传,干系不大。

但乌云仙,却是至今依然被养在准提的道场,那七宝林的功德池内。

“不死不休?”通天教主笑了:“道友言重了!”

“你我道友,怎会到这地步?”

圣人之间的争斗,绝对不会彻底撕破脸!

昔年封神大劫,截教与阐教打出了真火。

但,阐教门下却依然能来碧游宫,以弟子礼参拜、道贺。

云中子甚至还能从通天教主手中,借灵宝护身。

那玉鼎、太乙,甚至还能到通天教主面前,谈笑风生。

你死我活这样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在圣人之间。

错非是,通天教主在徐吉那方天地,看了《西游记》。

为西游记之中隐藏的那个三界未来而忧心、警惕、不安。

恐怕,阿弥陀佛的提议,他早就应允了。

毕竟,弟子门人,虽是受了委屈,吃了苦头。

但,昔年大劫输了就是输了。

战败者,合该受到惩罚!

这是命数!

何况,这也未必不是好事。

知耻而后勇,方能有所成就!

然而,西游记昭示的未来,过于可怕。

数个会元后,人间凋敝,道统衰微。

人族气运,更是跌落谷底。

玄门道统,不见踪影。

倒是西方大兴,佛家昌盛。

手不仅仅伸进了南瞻部洲,还伸进了天庭。

老君坐视,元始不见踪影,女娲不知去向,他更是只是一个背景。

本该为天地主角的人族,更是早已成了神佛的提线木偶。

六道轮回与后土娘娘不知所踪。

十殿阎罗、地藏王,执掌幽冥。

有生死薄,定人生死、寿数。

如此未来,太过惊悚,也太过可怕!

因,若果然如此,通天教主知道,末劫必将降临!魔祖必将复生!

原因很简单——天地嫡子的主角人族的生死轮回,尽数为人操控。

前世种种,今生种种,皆已注定。

人族的未来,一片黯淡。

三界的未来,一片昏暗。

这样的三界,必将走向灭亡。

这样的主角,必然灭绝。

就像那巫妖二族!

问题是,人族一旦灭绝,魔祖必然复生,末劫降临,三千混沌魔神随之复生。

届时,道消魔长,攻守之势异也!

届时,魔祖为道祖,道祖为魔祖。

因此,通天教主才不能轻易的与西方和解。

他必须尽一切可能的阻止《西游记》所描述的那个未来降临!

所以……

西方二圣,欲要开辟三千婆娑世界?

可以!

但,西方二圣不可开辟十八重地狱!

生死薄不许出现!

十殿阎罗必须扼杀在萌芽之中!

西方之道,绝不许传入南瞻部洲。

这不仅仅是为了截教,也不仅仅是为了那些陷于西方,受尽苦难的弟子门人。

更是为了人族,为了三界!

为此,通天教主宁愿和阐教绥靖,也必须留下一个钳制西方的后手!

阿弥陀佛岂知这些,又岂知,通天教主早已经对西方充满警惕、忌惮?

他抬起头,问道:“那依道友之见,该当如何?”

是啊!

截教之事,不能再拖。

大劫很快就会来临。

这因果不解决,若到了紫霄宫临凡,诸圣共签大劫之日。

通天借着这个由头,拉拢人教、妖教,对西方发难,将西牛贺洲和西方教也拖进大劫,成为大劫战场,如何是好?

通天教主微笑起来:“道友,顺其自然,不是更好?”

阿弥陀佛的神色,顿时僵硬起来。

本会元大劫,是西方的一个关键点。

趁着大劫,玄门内讧,诸圣相争,无暇西顾,正是西方教开辟三千婆娑世界,在九幽血海之中,开辟地狱的最佳机会!

错过了,恐怕就又要延后一个会元!

因为,大劫之后,玄门四圣便会抽出手来,有空干涉甚至破坏西方大计。

西方欲开辟三千婆娑世界,开辟地狱?

玄门四圣,岂会眼睁睁的看着?

暗地里破坏,甚至明面上借题发挥,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到时候,恐怕连阐教元始,也会出手!

圣人之间,没有永远的嫌隙,也没有永远的敌对。

只有大道永恒,道统唯一!

而,延后一个会元,对西方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自鸿蒙开辟以来,这三界的修士,就是一步落后,就是步步落后!

这一点,西方二圣是最有发言权的。

紫霄宫中,未能得道祖钦定圣人果位,只能去争夺他人机缘。

于是,证道之时,艰涩万分,其中险阻不知几何!

最后不得不走了捷径,以宏愿证道。

却从此受制于天道,为宏愿所困。

便只能在那西牛贺洲之中,蛰伏等待。

这一等,便是三个会元!

到了封神大劫,才等到破局的机会!

好不容易,趁着封神大劫,化缘无数灵脉、仙山,充盈西方,让西方不再贫瘠,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如今,再延后一个会元?

谁能知晓,一个会元后会发生什么?

阐教元始,早已布局地府黄泉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