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开封府通判(5K大章哈)(3/3)
置了通判。
宋代通判制度开始于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
对于那些旧官僚,既不能都废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设置通判分权制衡。
第二年,原后周辖区内的四十三个州府都设置了通判。
之后的十几年,宋朝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且在这些新兼并的地区都设置了通判。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宜,但他有一票否决权利。
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别称,也就是所谓的半个刺史。
苏允属实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说,他就是个官场新丁。
虽然苏允对官场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确确是第一次进官场,在外面看着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真正进入官场,那还真是不知道会如何呢。
几日之后,苏允来到了开封府衙。
一般来说,开封百姓不会称其为开封府衙,说起时候,总是称之为南衙。
并不是因为尚书省在大内之南,称“南省”,“南衙”犹“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为开封府在皇宫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为开封府治在宰相、枢密使居住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衙;
而是因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当时晋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内和开封府治的南边。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晋王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后,不到开封府治去办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处理政务。
自此,不仅宋太宗别号“南衙”,而且开封府和知开封府者也均别称“南衙”。
比如说之前的胡宗俞,别人可以称他为胡知府,亦可以称呼他为‘胡南衙’,以区别他跟一般知府。
苏允轻轻吁了一口气,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说的一番话:“…南衙机构繁杂,争斗太多,光是里面的官员,便让人听得头昏脑涨。
这个衙门里,有一个知府、一个通判,四五个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光是这些,府衙里面便已经有上千人。
若是加上下辖的各种仓场库务数千人,这是一整个多达上万人的庞大机构。
人们常说三司臃肿庞大,乃是天下第一大衙门,可这南衙,也不比三司简单到哪里去。
嘿嘿,别说你一个官场新丁进去,就是老夫进去,也时常感觉到掣肘太多。
所以,这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或许也是揠苗助长,你须得把握好才是。”
不过随即苏允笑了笑,抬脚便往里面去。
忐忑归忐忑,那不过因为震惊于其破格拔擢带来的情绪,对于苏允来说,却是很快便想通了。
只要我足够咸鱼,便没有不好上的班!
通判自然是位高权重,但若是想要偷懒,却是再简单不过了。
若是在偏远州府,当通判可能不太简单,但在这京城当通判,却是简单得多。
偏远州府的知府知州,那都是土皇帝,没有人盯着,他都能够对百姓敲骨吸髓,但这是汴京啊,不用通判盯着,上下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呢。
至于知府会不会拿什么东西来陷害自己…嘿嘿,自己只是通签文书,真出了问题,知府才是担责的大头,一个四入头的开封知府,拿他的大好前程来害自己…那也就随他去吧。
(本章完)
宋代通判制度开始于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
对于那些旧官僚,既不能都废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设置通判分权制衡。
第二年,原后周辖区内的四十三个州府都设置了通判。
之后的十几年,宋朝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且在这些新兼并的地区都设置了通判。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宜,但他有一票否决权利。
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别称,也就是所谓的半个刺史。
苏允属实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说,他就是个官场新丁。
虽然苏允对官场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确确是第一次进官场,在外面看着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真正进入官场,那还真是不知道会如何呢。
几日之后,苏允来到了开封府衙。
一般来说,开封百姓不会称其为开封府衙,说起时候,总是称之为南衙。
并不是因为尚书省在大内之南,称“南省”,“南衙”犹“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为开封府在皇宫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为开封府治在宰相、枢密使居住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衙;
而是因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当时晋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内和开封府治的南边。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晋王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后,不到开封府治去办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处理政务。
自此,不仅宋太宗别号“南衙”,而且开封府和知开封府者也均别称“南衙”。
比如说之前的胡宗俞,别人可以称他为胡知府,亦可以称呼他为‘胡南衙’,以区别他跟一般知府。
苏允轻轻吁了一口气,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说的一番话:“…南衙机构繁杂,争斗太多,光是里面的官员,便让人听得头昏脑涨。
这个衙门里,有一个知府、一个通判,四五个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光是这些,府衙里面便已经有上千人。
若是加上下辖的各种仓场库务数千人,这是一整个多达上万人的庞大机构。
人们常说三司臃肿庞大,乃是天下第一大衙门,可这南衙,也不比三司简单到哪里去。
嘿嘿,别说你一个官场新丁进去,就是老夫进去,也时常感觉到掣肘太多。
所以,这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或许也是揠苗助长,你须得把握好才是。”
不过随即苏允笑了笑,抬脚便往里面去。
忐忑归忐忑,那不过因为震惊于其破格拔擢带来的情绪,对于苏允来说,却是很快便想通了。
只要我足够咸鱼,便没有不好上的班!
通判自然是位高权重,但若是想要偷懒,却是再简单不过了。
若是在偏远州府,当通判可能不太简单,但在这京城当通判,却是简单得多。
偏远州府的知府知州,那都是土皇帝,没有人盯着,他都能够对百姓敲骨吸髓,但这是汴京啊,不用通判盯着,上下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呢。
至于知府会不会拿什么东西来陷害自己…嘿嘿,自己只是通签文书,真出了问题,知府才是担责的大头,一个四入头的开封知府,拿他的大好前程来害自己…那也就随他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