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临江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允笑了笑,倒是没有必要拒绝,这是本来就有所打算的事情。  

光是一个江右苏郎,想要让临江楼营业额暴涨十倍,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有一首好诗词就不一样了。  

苏允笑着与围观群众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哪有说写就写的。”  

“咦!”有人惊咦了一声道:“你这句就很不错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啊,妙啊,苏郎,你还说你不会写诗!你一开口就写了两句极好的诗!”  

这下子酒楼大堂的人都兴奋起来了,这两句郎朗上口,就算是不懂诗词的人也觉得写得真好,顿时纷纷喊了起来。  

“苏郎,赶紧写吧,别寒了我们江右百姓的心!”  

“是啊,写吧写吧,黄州在大宋寂寂无名百余年,也该出个名了。”  

“苏郎,我听说你们叔侄在黄州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你赶紧写诗词,若是写得好,某愿意赠与百亩良田!这话是某说的,在场的人都知道,我黄州周湛说话算话的!”  

“啊,原来是周员外啊,周员外可是黄州有名的地主,家中良田不知几万顷矣,他说这话,的确是可信的。”  

“苏郎苏郎,赶紧写啊,周员外都愿意赠田了,你放心,你写出来,周员外若是不认账,我们尽皆将这个事情宣扬出去,让他臭名昭著!”  

“我呸!我周湛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的,百亩良田而已,某还不至于不舍得。”  

群情兴奋,许吉安低声与苏允道:“要不写写,你看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  

苏允笑道:“许东家,你祖上真是积福了,让你遇到了我。”  

许吉安:“…”  

许吉安不明所以。  

此时苏允朗声笑道:“诸位父老乡亲们,本来坐在这窗边,景色极佳,顿时触发我颇多感慨。  

我一路与叔父从汴京跋涉来到黄州,在黄州日子也过得清贫枯寂,看到叔父每日郁郁寡欢,我心中亦是看破了许多事情。  

今日来到临江楼,与诸位共饮,顿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英雄也好,庸人也罢,其实也不过如同这滔滔江水一般滚滚东流。  

什么是非成败,转头便成空,还不如喝几壶浊酒,在谈谈笑笑之中,大家也算是喜相逢了。  

来,大家共进一杯浊酒!”  

说着苏允举起手中酒杯,慢慢地一杯,便灌进了口中,顿时满楼的叫好声音。  

有些文化素养较好的,从苏允那番话中,却是细细琢磨了一下,这等意境…好像是真好啊,值得浮一大白啊!  

却见苏允一口干掉杯中酒,随即抓起桌上笔,在纸上唰唰写字。  

有靠的近的,立即解说起来:“苏郎要写的是…临江仙!好家伙,临江楼写临江仙,还有比这更应景的么?  

第一句…嘶!好词啊,好词啊!真是好词啊,值得浮一大白!”  

“喂喂,写得什么啊,你特么别光喝酒啊!”  

此时有人大声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  

“嘶!”  

众人齐齐倒吸凉气。  

这个开头,便是力道万钧啊!  

看看窗外,可不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么。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嘶!”众人又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如此气势磅礴的开头,令人实在不得不心惊。  

长江江畔临江楼,半阙临江仙,已经是令众人震撼。  

但震撼不仅仅如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有人又念出一句,顿时满堂掌声响起。  

但这还没有完,有人一口气将最后半阙给大声喊了出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顿时一股慷慨悲壮,意味无穷的气息在大堂之中回荡,有人大声来回诵读,极为荡气回肠。  

许吉安浑身颤抖,他终于明白了苏允为什么跟他说那一句你祖上真是积福了,让你遇到了我,是啊,就是祖上积福了,有这么一阙临江仙,临江楼超越望江楼指日可待,临江仙也将成为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山西永济鹳雀楼一样的天下名楼矣!  

王勃些滕王阁序,滕王阁成为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必打卡的名楼。  

崔颢一首黄鹤楼,让黄鹤楼成为千古名楼,连李白都要去那里哀叹崔颢题诗在上头。  

范仲淹一首岳阳楼记,让岳阳楼成为大宋文人的圣地。  

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让鹳雀楼在今日依然是文人向往之地。  

而今日,苏郎一阙临江仙之后,以后谁不知道长江之畔有一座临江楼!  

就这阙临江仙的存在,就算是千年之后,临江楼依然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许吉安按住苏允的手,咬牙切齿道:“苏公子,可否写上,赠临江楼东家许吉安,不白写,我可出一万贯!”  

“不可!”  

有人暴喝道:“临江楼都是你的,你还图这个名!苏郎,你写上赠黄州周员外六字,某赠与你十顷上等良田!”  

此话一出,顿时满楼寂然。  

十顷良田是多少亩?  

一顷等于320亩,十顷便是3200亩,黄州这边的上等良田一亩可以卖十贯钱,也即是说,苏允只要写上六个字,便可以获得价值三万两千贯的良田!  

许吉安顿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