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争取民心(2/4)
再次掀起那块青砖,拿出包裹。
她轻轻解开破旧的布,露出里面几件朴素却承载着全家希望的首饰,手指轻轻摩挲着,满是不舍。
李大山看着妻子这般模样,心中一阵抽痛,却又无奈,他拿过首饰,重新包好,找了个显眼却又不那么容易被一眼发现的柜子角落,将其藏好。
李大山一家只是一个缩影。
而城中有女儿的人家,有的心急如焚,匆忙托人说媒,想要赶在静塞军入城前,把女儿嫁出去。
哪怕对方家境贫寒,年纪偏大,也顾不得了,只求能寻得一处暂时的庇护之所。
更有一些人家,在绝望的驱使下,做出了令人痛心的决定。
城中有一位张老汉,眼神中透着绝望与决绝,他颤抖着双手,将家中的麻绳取了出来,逼着自己年轻貌美的儿媳和尚未出阁的女儿悬梁自尽。
儿媳和女儿哭天喊地,苦苦哀求,可张老汉却心如死灰,老泪纵横地说道:“孩子啊,爹对不住你们,可落入那静塞军手里,你们会更惨呐,与其受那无尽的屈辱,不如…”
最终,那凄惨的哭声渐渐沉寂,只留下张老汉瘫倒在地,悲痛欲绝的身影。
城门口,静塞军的身影渐渐清晰。他们身着冰冷坚硬的铠甲,手中的利刃闪烁着寒光,整齐的队列仿若一道钢铁长城,散发着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
百姓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许多人下意识地往后退,躲在门后,从门缝中偷偷张望,身体因恐惧而止不住地颤抖。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想中的烧杀抢掠并未发生。
静塞军入城后,迅速而有序地控制了通州的各个要点。
令百姓们惊异的是,所有士兵,包括那些威风凛凛的将领,竟全都在外面露宿。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同州下起了冻雨。
雨滴冰冷刺骨,打在地上,溅起一片片水花。
百姓们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景象,心中满是震撼。
只见静塞军的士兵们,在雨中挺立,没有一个人夺门进入百姓家中。
他们或是靠着墙角,或是挤在一起,用简陋的雨具勉强遮挡着风雨。有的士兵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将领们也与士兵们一同在雨中,他们的铠甲早已被雨水打湿,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这…这静塞军怎么和官府所说的不一样?”
一位年轻人惊讶地说道。
“是啊,之前官府可是说了,这静塞军可都是些吃人的恶狼!
他们喜好烧杀,抢完钱财,就夺粮食,还会糟蹋咱们的妻女。
可现在看着可不是这么一回事,看着模样,他们的纪律可严明得很呢,竟是丝毫不扰百姓。”
一位中年妇女也忍不住感叹。
百姓们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疑惑与敬佩。
在这个寒冷的雨夜,静塞军的举动,如同温暖的火光,悄然在同州百姓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别样的希望。
同州城的清晨,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经历了一夜风雨洗礼的大地上。
静塞军的士兵们在雨中坚守了一夜,当第一缕曙光出现,他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帮助城中百姓恢复生活秩序。
一位年轻的士兵,名叫张勇,他看到街角一位老人正对着雨水浇透倒塌的院墙唉声叹气。
张勇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向老人行了个军礼,说道:“老人家,莫要发愁,俺们帮您把这院墙修好。”
说罢,他招呼了几位战友,一同搬来砖石,开始动手修葺。
他们动作娴熟,有的负责清理废墟,有的负责搅拌泥浆,有的则专注于垒砌砖石。
尽管一夜的冻雨让他们手脚麻木,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热忱。
老人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感激,嘴唇颤抖着,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集市上,因战乱而散落一地的货物杂乱无章。
几位静塞军将领亲自带领士兵,将货物一一捡起,归还给摊主。
一位卖布的大嫂,看着自己摊位上原本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布匹,在士兵们的整理下变得整整齐齐,眼中闪着泪花:“原以为你们来了,俺们这日子就毁了,没想到…”
将领微笑着回应:“大嫂,莫要见外,守护百姓本就是我们静塞军的职责,我们跟普通军队是不一样的。”
城中的街道因雨水冲刷,变得泥泞不堪,行走极为不便。
静塞军组织起大批士兵,运来砂石,填补坑洼之处。
他们不顾脚下的泥泞,弯着腰,一锹一锹地将砂石铺洒在路上,再用木板拍实。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壮着胆子自发地加入进来。
有的送来热水,给士兵们暖暖身子;有的拿来工具,协助士兵们劳作。
一时间,军民齐心,场面热火朝天。
而对于那些在战乱中受伤的百姓,静塞军专门设立了临时的医馆。
随军的军医们日夜忙碌,为伤者诊治。
一位腿部受伤的少年,被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抬进医馆。
军医仔细地为他清理伤口,包扎止血,少年眼中满是恐惧与痛苦,士兵们围在一旁,轻声安慰:“别怕,孩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州城在静塞军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渐渐恢复了生机。
百姓们心中对静塞军的疑虑与恐惧早已烟消云散
她轻轻解开破旧的布,露出里面几件朴素却承载着全家希望的首饰,手指轻轻摩挲着,满是不舍。
李大山看着妻子这般模样,心中一阵抽痛,却又无奈,他拿过首饰,重新包好,找了个显眼却又不那么容易被一眼发现的柜子角落,将其藏好。
李大山一家只是一个缩影。
而城中有女儿的人家,有的心急如焚,匆忙托人说媒,想要赶在静塞军入城前,把女儿嫁出去。
哪怕对方家境贫寒,年纪偏大,也顾不得了,只求能寻得一处暂时的庇护之所。
更有一些人家,在绝望的驱使下,做出了令人痛心的决定。
城中有一位张老汉,眼神中透着绝望与决绝,他颤抖着双手,将家中的麻绳取了出来,逼着自己年轻貌美的儿媳和尚未出阁的女儿悬梁自尽。
儿媳和女儿哭天喊地,苦苦哀求,可张老汉却心如死灰,老泪纵横地说道:“孩子啊,爹对不住你们,可落入那静塞军手里,你们会更惨呐,与其受那无尽的屈辱,不如…”
最终,那凄惨的哭声渐渐沉寂,只留下张老汉瘫倒在地,悲痛欲绝的身影。
城门口,静塞军的身影渐渐清晰。他们身着冰冷坚硬的铠甲,手中的利刃闪烁着寒光,整齐的队列仿若一道钢铁长城,散发着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
百姓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许多人下意识地往后退,躲在门后,从门缝中偷偷张望,身体因恐惧而止不住地颤抖。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想中的烧杀抢掠并未发生。
静塞军入城后,迅速而有序地控制了通州的各个要点。
令百姓们惊异的是,所有士兵,包括那些威风凛凛的将领,竟全都在外面露宿。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同州下起了冻雨。
雨滴冰冷刺骨,打在地上,溅起一片片水花。
百姓们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景象,心中满是震撼。
只见静塞军的士兵们,在雨中挺立,没有一个人夺门进入百姓家中。
他们或是靠着墙角,或是挤在一起,用简陋的雨具勉强遮挡着风雨。有的士兵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将领们也与士兵们一同在雨中,他们的铠甲早已被雨水打湿,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这…这静塞军怎么和官府所说的不一样?”
一位年轻人惊讶地说道。
“是啊,之前官府可是说了,这静塞军可都是些吃人的恶狼!
他们喜好烧杀,抢完钱财,就夺粮食,还会糟蹋咱们的妻女。
可现在看着可不是这么一回事,看着模样,他们的纪律可严明得很呢,竟是丝毫不扰百姓。”
一位中年妇女也忍不住感叹。
百姓们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疑惑与敬佩。
在这个寒冷的雨夜,静塞军的举动,如同温暖的火光,悄然在同州百姓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别样的希望。
同州城的清晨,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经历了一夜风雨洗礼的大地上。
静塞军的士兵们在雨中坚守了一夜,当第一缕曙光出现,他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帮助城中百姓恢复生活秩序。
一位年轻的士兵,名叫张勇,他看到街角一位老人正对着雨水浇透倒塌的院墙唉声叹气。
张勇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向老人行了个军礼,说道:“老人家,莫要发愁,俺们帮您把这院墙修好。”
说罢,他招呼了几位战友,一同搬来砖石,开始动手修葺。
他们动作娴熟,有的负责清理废墟,有的负责搅拌泥浆,有的则专注于垒砌砖石。
尽管一夜的冻雨让他们手脚麻木,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热忱。
老人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感激,嘴唇颤抖着,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集市上,因战乱而散落一地的货物杂乱无章。
几位静塞军将领亲自带领士兵,将货物一一捡起,归还给摊主。
一位卖布的大嫂,看着自己摊位上原本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布匹,在士兵们的整理下变得整整齐齐,眼中闪着泪花:“原以为你们来了,俺们这日子就毁了,没想到…”
将领微笑着回应:“大嫂,莫要见外,守护百姓本就是我们静塞军的职责,我们跟普通军队是不一样的。”
城中的街道因雨水冲刷,变得泥泞不堪,行走极为不便。
静塞军组织起大批士兵,运来砂石,填补坑洼之处。
他们不顾脚下的泥泞,弯着腰,一锹一锹地将砂石铺洒在路上,再用木板拍实。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壮着胆子自发地加入进来。
有的送来热水,给士兵们暖暖身子;有的拿来工具,协助士兵们劳作。
一时间,军民齐心,场面热火朝天。
而对于那些在战乱中受伤的百姓,静塞军专门设立了临时的医馆。
随军的军医们日夜忙碌,为伤者诊治。
一位腿部受伤的少年,被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抬进医馆。
军医仔细地为他清理伤口,包扎止血,少年眼中满是恐惧与痛苦,士兵们围在一旁,轻声安慰:“别怕,孩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州城在静塞军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渐渐恢复了生机。
百姓们心中对静塞军的疑虑与恐惧早已烟消云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