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撕破脸了(4/5)
救大宋于危难;
而拥护高太后的,则以朝中老臣居多,他们习惯了在高太后的领导下处理政务,担心权力更迭会引发朝堂动荡,让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煦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
他渴望权力,渴望证明自己,程颐的提议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
但他也清楚,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今日程颐既然已经将此事给捅破了,便必须勇往直前了,容不得再拖了!
赵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
他向前半步,目光如炬,缓缓扫视朝堂,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卿家,暂且停一停。
今日程卿所言,虽有些唐突,却也切中要害。
朕已成年,本就该为祖宗社稷承担起责任。
关中战事危急,若因权力悬而不决,错失战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关中受苦的百姓!”
高太后听到这话,心中“咯噔”一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她死死盯着赵煦,嘴唇微微颤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赵煦并未给她机会,继续说道:“太后,您垂帘听政这些年,殚精竭虑,为大宋劳心劳力,朕感激不尽。
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当机立断,方能破局。
朕意已决,亲征之事不容再拖。待朕率军解了关中危局,再与太后细细商议朝政之事。”
这番话看似给高太后留了颜面,实则已经单方面宣告了自己的决定。
程颐听了赵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借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借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想到这些,赵煦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原本坚定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而且,苏先生岂是可以轻视之人,让自己亲自去跟苏允对阵,赵煦稍微一想,心下都要慌张不已!
范纯仁
而拥护高太后的,则以朝中老臣居多,他们习惯了在高太后的领导下处理政务,担心权力更迭会引发朝堂动荡,让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煦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
他渴望权力,渴望证明自己,程颐的提议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
但他也清楚,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今日程颐既然已经将此事给捅破了,便必须勇往直前了,容不得再拖了!
赵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
他向前半步,目光如炬,缓缓扫视朝堂,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卿家,暂且停一停。
今日程卿所言,虽有些唐突,却也切中要害。
朕已成年,本就该为祖宗社稷承担起责任。
关中战事危急,若因权力悬而不决,错失战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关中受苦的百姓!”
高太后听到这话,心中“咯噔”一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她死死盯着赵煦,嘴唇微微颤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赵煦并未给她机会,继续说道:“太后,您垂帘听政这些年,殚精竭虑,为大宋劳心劳力,朕感激不尽。
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当机立断,方能破局。
朕意已决,亲征之事不容再拖。待朕率军解了关中危局,再与太后细细商议朝政之事。”
这番话看似给高太后留了颜面,实则已经单方面宣告了自己的决定。
程颐听了赵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借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借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想到这些,赵煦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原本坚定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而且,苏先生岂是可以轻视之人,让自己亲自去跟苏允对阵,赵煦稍微一想,心下都要慌张不已!
范纯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