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老成谋国文潞公(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彦博当场宣布,成立一个军事议事厅,由他亲自负责,刘挚、章楶以及各营主将都需定期参加议事,重大军事决策必须经过议事厅商议决定。  

此举一出,营帐内顿时议论纷纷。  

章楶心中虽有些不满,但他深知文彦博的威望和权力,不敢公然反对,只是默然不语。  

刘挚则表现得极为积极,主动表示支持文彦博的决定。  

最近他虽然夺了章楶的兵权,但他很明显感觉到,军中对他的指挥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抗拒,许多军命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文彦博深入军营,了解士兵的训练和生活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嘉奖,对训练懈怠的士兵进行惩处。  

同时,他还对环庆路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加固了城寨堡垒,增设了烽火台和瞭望哨,确保能够及时掌握敌军的动向。  

在环庆路忙碌整顿的这段时间,文彦博派往秦风路与永兴军路的快骑,如流星赶月般奔赴各地。  

数日后,来自各路的回应如雪花般飞至环庆路。  

率先送达的是秦风路安抚使的亲笔书信,信笺之上墨迹未干,笔锋刚劲有力:“文经略钧鉴!接获公函,犹如拨云见日,深知西北局势已然危如累卵。  

我秦风路上下将士,承蒙朝廷厚恩,愿为平叛前驱。  

除去防备西夏之兵马,秦风路麾下可抽出两万精兵,皆摩拳擦掌,枕戈待旦,随时听候经略调遣,若有违令,甘愿军法处置!”  

文彦博展开书信,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脸上不禁浮现出振奋之色。  

紧接着,永兴军路都部署的快马也抵达了环庆路军营。  

信使呈上的不仅有都部署的亲笔手书,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兵力部署图。  

手书中言辞恳切:“文潞公亲临西北,实乃西北之幸,大宋之福!  

我永兴军路愿以大局为重,全力配合经略行动。  

麾下各营兵马,将严守各处关隘要道,一旦叛军有所动作,定当奋勇杀敌,绝不退缩。”  

文彦博摊开兵力部署图,目光在各个标记点上仔细审视,微微点头,对永兴军路将领的细致安排颇为赞赏。  

后续几日,陆续又有各路偏将的书信送达。  

这些书信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言辞质朴,但无一不表达了对文彦博的支持以及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  

甚至一名偏将在信中写道:“身为大宋儿郎,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如今叛军肆虐,正是我等报效朝廷之时。愿追随文经略,冲锋陷阵,马革裹尸!”  

看着堆满案几的书信,文彦博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是踏实了许多。  

文彦博的手指轻轻抚过案几上堆积如山的书信,目光透过营帐的缝隙,投向远方。  

窗外,夜幕已然深沉,星河在广袤的苍穹中闪烁,恰似他此刻波澜起伏的内心。  

此番奔赴西北,在他心中,无异于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赌上的,是他一生的清誉与文氏家族的兴衰存亡。  

回顾往昔,他凭借卓越的智谋与勇气,在朝堂与战场间纵横捭阖,留下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功绩。  

从平定贝州王则之乱开始,他的名字便与大宋的安危紧密相连。  

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见证了大宋的辉煌与衰落,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无上的威望。  

本已到了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的年纪,只需静候盖棺定论,便能名垂青史。  

然而,苏允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晚年设想。  

身为大宋的臣子,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心中的家国情怀与忠诚担当,让他无法退缩。  

如今朝堂之上,帝后相争,党争不断,政令难以统一;  

民间百姓,在繁重的赋税与频繁的战乱中苦苦挣扎,民生凋敝。  

苏允的叛军在西北凶焰滔天,若不及时平定,中原大地必将陷入生灵涂炭的深渊,大宋数百年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当然,这是他自请镇西北的原因之一,其实更加关键的一点,或者说是决定性的一点,是他与苏允的恩怨。  

当年,他放出要压制苏允十年的豪言,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与手段,足以将苏允牢牢压制。  

可苏允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在西北迅速崛起,势力如野火般蔓延。  

文彦博深知,苏允对自己怀恨在心,一旦苏允得势,文氏家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他不得不来。  

但来与有信心不是一回事,他一直关注苏允,知道苏允到底有多厉害!  

如今,他的来到了西北之后的策划总算是有了一些正面的回馈,看到各路将领纷纷响应,文彦博的心中终于是振奋了起来!  

他亲自提笔,给每一位来信的将领都写了回信,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详细告知了后续的作战计划与部署。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