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帝后之争(3/4)
他秘密商议革新朝政、重振大宋时,苏允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能驱散大宋积弱的阴霾。
可如今,苏允高举反旗,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让赵煦心中五味杂陈。
“苏夫子…”
赵煦低声呢喃,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荆棘之上。
就在满心纠结之际,程颐的身影突然浮现在脑海。
程颐在朝堂上以刚正不阿闻名,曾多次在朝堂辩论中,义正言辞地指出苏允的主张会扰乱朝纲,将引发诸多弊端。
“程夫子或许是我当下能倚重之人。”
赵煦眼眸瞬间明亮,仿若黑暗中寻到了一丝曙光。
洛党在朝中盘根错节,根基深厚,程颐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刚直的品格,在士大夫阶层威望极高。
若能将洛党重新召回朝堂,既能制衡以范纯仁、吕大防为首,势力庞大的朔党,又能借助程颐对苏允的了解,制定出克敌制胜的平叛策略!
想到此处,赵煦大步走到案前,用力拍了拍桌面,高声吩咐道:“来人,取笔墨!”
很快,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于案头。
他深吸一口气,铺开宣纸,提笔悬腕,笔下的密信,言辞恳切,满含对程颐的敬重与期待。
写完后,他微微倾身,轻轻吹干墨迹,随后小心翼翼地将密信装入密封的匣子。
赵煦招来最信任的心腹太监,目光如炬,郑重吩咐道:“你即刻出发,务必将这诏书亲手交到程夫子手中。
一路上不可有丝毫懈怠,不许与任何人谈及此事,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太监双手接过匣子,“扑通”一声跪地叩首,声音发颤:“陛下放心,奴才定不辱使命。”
说罢,便怀揣匣子,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
赵煦望着太监离去的背影,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此次召回程颐是一步险棋。
朝堂局势本就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洛党重返朝堂,必将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引发各方势力新一轮的激烈较量。
但为了夺回亲政大权,拯救大宋于水火之中,他已没有退路!
随后几日,赵煦表面上依旧按时向高太后请安,言行举止间,一副潜心向学的模样。
高太后正端坐于妆台前,手持一支精巧的鎏金簪子,对着铜镜,悉心整理着发髻。
这时,负责监视赵煦的密探匆匆入内,跪地禀报。
听闻密探所言,高太后手中的簪子猛地一颤,“咔嗒”一声,重重磕在妆奁之上,那清脆声响,仿若一记惊雷,在这寂静的寝宫内回荡。
她保养得宜的面庞瞬间冷若冰霜,平日里温和的双眸,此刻翻涌着凛冽寒意,直勾勾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密探,寒声问道:“你确定,他是朝着程颐所在之处去的?”
密探吓得浑身筛糠,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忙不迭地点头,声音发颤:“回太后娘娘,千真万确!那太监神色匆匆,一路极为警惕,看模样,定是带着极为要紧的物件。”
高太后“嚯”地站起身来,凤袍拖地,在华丽的地毯上拖动,带出一阵沉闷压抑的风声。
她在寝宫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忖:赵煦这孩子,看来是真的长大了,竟背着我,私下搞起了这般小动作。
程颐身为洛党领袖,若真应召进京,朝堂上现有的权力平衡必将被打破,到时候局面可就难以掌控了!
思忖片刻,高太后突然停下脚步,转头对身旁侍奉的女官吩咐道:“速传韩忠彦,让他即刻进宫见我,不得有误。”
女官领命,脚步匆匆地离去。没过多久,韩忠彦神色匆匆地步入寝宫,跪地行礼:“太后娘娘万安,不知娘娘宣微臣进宫,所为何事?”
高太后目光如刀,将赵煦派人前往程颐处的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韩忠彦,而后沉声道:“韩爱卿,官家此举着实不妥,程颐若进京,朝堂必将大乱。
你即刻安排人手,务必截住那太监,将密信夺回来,此事刻不容缓!”
韩忠彦领命退出寝宫,神色若有所思。
宫墙下的灯笼随着夜风轻轻摇晃,昏黄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他忽而想起父亲韩琦。
当年父亲力排众议,逼迫曹太后还政宋神宗,成就了一段朝堂佳话,奠定了神宗变法图强的基础。
如今赵煦与高太后之间矛盾渐显,恰似当年神宗与曹太后的情形重演,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他效仿父亲的良机?
想到这儿,韩忠彦眼中闪过一丝振奋。
他并未立即安排人手去截那太监,而是暗中招来自己的心腹幕僚,寻了一处隐蔽的偏厅商议对策。
幕僚们听闻此事,皆是一惊,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皱眉道:“大人,太后懿旨不可违,若不截住那太监,太后怪罪下来,恐有大祸。”
韩忠彦冷笑一声,负手踱步:“目光短浅!如今官家已有亲政之志,这是大势所趋。
若我们助官家一臂之力,日后官家亲政,我们便是从龙功臣,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反之,若一味迎合太后,待官家掌权,我们必被清算。”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为了不引起高太后的怀疑,韩忠彦表面上大张旗鼓地调派人手,做出全力截查太监的架势,实则暗中吩咐亲信,一旦找到太监,只需虚张声
可如今,苏允高举反旗,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让赵煦心中五味杂陈。
“苏夫子…”
赵煦低声呢喃,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荆棘之上。
就在满心纠结之际,程颐的身影突然浮现在脑海。
程颐在朝堂上以刚正不阿闻名,曾多次在朝堂辩论中,义正言辞地指出苏允的主张会扰乱朝纲,将引发诸多弊端。
“程夫子或许是我当下能倚重之人。”
赵煦眼眸瞬间明亮,仿若黑暗中寻到了一丝曙光。
洛党在朝中盘根错节,根基深厚,程颐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刚直的品格,在士大夫阶层威望极高。
若能将洛党重新召回朝堂,既能制衡以范纯仁、吕大防为首,势力庞大的朔党,又能借助程颐对苏允的了解,制定出克敌制胜的平叛策略!
想到此处,赵煦大步走到案前,用力拍了拍桌面,高声吩咐道:“来人,取笔墨!”
很快,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于案头。
他深吸一口气,铺开宣纸,提笔悬腕,笔下的密信,言辞恳切,满含对程颐的敬重与期待。
写完后,他微微倾身,轻轻吹干墨迹,随后小心翼翼地将密信装入密封的匣子。
赵煦招来最信任的心腹太监,目光如炬,郑重吩咐道:“你即刻出发,务必将这诏书亲手交到程夫子手中。
一路上不可有丝毫懈怠,不许与任何人谈及此事,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太监双手接过匣子,“扑通”一声跪地叩首,声音发颤:“陛下放心,奴才定不辱使命。”
说罢,便怀揣匣子,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
赵煦望着太监离去的背影,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此次召回程颐是一步险棋。
朝堂局势本就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洛党重返朝堂,必将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引发各方势力新一轮的激烈较量。
但为了夺回亲政大权,拯救大宋于水火之中,他已没有退路!
随后几日,赵煦表面上依旧按时向高太后请安,言行举止间,一副潜心向学的模样。
高太后正端坐于妆台前,手持一支精巧的鎏金簪子,对着铜镜,悉心整理着发髻。
这时,负责监视赵煦的密探匆匆入内,跪地禀报。
听闻密探所言,高太后手中的簪子猛地一颤,“咔嗒”一声,重重磕在妆奁之上,那清脆声响,仿若一记惊雷,在这寂静的寝宫内回荡。
她保养得宜的面庞瞬间冷若冰霜,平日里温和的双眸,此刻翻涌着凛冽寒意,直勾勾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密探,寒声问道:“你确定,他是朝着程颐所在之处去的?”
密探吓得浑身筛糠,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忙不迭地点头,声音发颤:“回太后娘娘,千真万确!那太监神色匆匆,一路极为警惕,看模样,定是带着极为要紧的物件。”
高太后“嚯”地站起身来,凤袍拖地,在华丽的地毯上拖动,带出一阵沉闷压抑的风声。
她在寝宫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忖:赵煦这孩子,看来是真的长大了,竟背着我,私下搞起了这般小动作。
程颐身为洛党领袖,若真应召进京,朝堂上现有的权力平衡必将被打破,到时候局面可就难以掌控了!
思忖片刻,高太后突然停下脚步,转头对身旁侍奉的女官吩咐道:“速传韩忠彦,让他即刻进宫见我,不得有误。”
女官领命,脚步匆匆地离去。没过多久,韩忠彦神色匆匆地步入寝宫,跪地行礼:“太后娘娘万安,不知娘娘宣微臣进宫,所为何事?”
高太后目光如刀,将赵煦派人前往程颐处的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韩忠彦,而后沉声道:“韩爱卿,官家此举着实不妥,程颐若进京,朝堂必将大乱。
你即刻安排人手,务必截住那太监,将密信夺回来,此事刻不容缓!”
韩忠彦领命退出寝宫,神色若有所思。
宫墙下的灯笼随着夜风轻轻摇晃,昏黄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他忽而想起父亲韩琦。
当年父亲力排众议,逼迫曹太后还政宋神宗,成就了一段朝堂佳话,奠定了神宗变法图强的基础。
如今赵煦与高太后之间矛盾渐显,恰似当年神宗与曹太后的情形重演,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他效仿父亲的良机?
想到这儿,韩忠彦眼中闪过一丝振奋。
他并未立即安排人手去截那太监,而是暗中招来自己的心腹幕僚,寻了一处隐蔽的偏厅商议对策。
幕僚们听闻此事,皆是一惊,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皱眉道:“大人,太后懿旨不可违,若不截住那太监,太后怪罪下来,恐有大祸。”
韩忠彦冷笑一声,负手踱步:“目光短浅!如今官家已有亲政之志,这是大势所趋。
若我们助官家一臂之力,日后官家亲政,我们便是从龙功臣,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反之,若一味迎合太后,待官家掌权,我们必被清算。”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为了不引起高太后的怀疑,韩忠彦表面上大张旗鼓地调派人手,做出全力截查太监的架势,实则暗中吩咐亲信,一旦找到太监,只需虚张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