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世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小金才飞出百里之遥后。  

鹰嘴崖的悬崖上,有数百人从山林里钻了出来。  

来的,正是数百里苗岭的统治者——苗王,和他的子民们。  

苗人的探子是抓不完的。  

他们本就生活在大山岭里,山洞里、大树上、草丛里,哪哪儿都藏着眼睛。  

山崖下,十里开外大营的情况被这些人看得清清楚楚。  

见到苗王驾到,马上有人给他汇报情况:  

“鼓藏头(苗人对王的尊称),汉人的大营内已经颠起来了,据小子们的探报,至少已经有三千人中了大师的癫蛊。只可惜,大师几日前暴露了身份,被那个狗皇帝下令五马分尸了。”  

蛊王的死,对苗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养蛊能被尊称为大师的,找遍数百里苗岭也就这么一人。  

苗王的眼里闪过伤痛和狠厉:  

“大师以身入蛊,为的是给我们苗人后代谋一方天地,他的肉身虽死,大义永存千载!现在,我们与汉人之间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本鼓藏头只问你们一句,你们想死吗?”  

“鼓藏头,我们不想死!该死的是那些个汉人!”  

“他们害死了我们的小鼓藏头,他们杀了我们的大师,我们要血债血偿。”  

“来了就别想走,杀死他们的狗皇帝!”  

显然,山民们的这点热血还不足以让苗王动容。  

他将目光投向敌人的大营方向,语气低沉道:  

“我曾祖父在我十岁的时候,就给我讲过一段数百年来汉人压迫我们族人的血泪史。  

他说,在邶国建国之前,我们的族人有两支,一脉在岭南,一脉遍布整个西南,我们西南这支人数高达百万之众。  

但就在汉人建了邶国后,那个邶太祖派遣大军进入了西南,还试图通过武力来征服我们的先祖。  

族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团结起来,一个苗寨动辄聚居数千人,只有这样的大寨子才能与邶军相抗衡。  

只可惜,遇到兵强马壮的邶军,不到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一的男丁。  

或许是历代鼓藏头从未被汉人征服,又或许是苗家儿郎都是悍不畏死的勇士,哪怕他们最后丢失了西南大部分的聚居区,邶军依然没有放松过对我们先祖的警惕。  

随着邶军占领西南后,就在族人们的聚居区搞起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我们先祖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世袭(土司)制度推翻,改为由朝廷委派一定任期的官吏(流官)来管理。  

汉人的那些个流官们坏透了。  

天高皇帝远的,就是一根光骨头都要被这些人榨出二两油来。  

贪污腐败、盘剥我们的族人,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他们还把我们的先祖视为‘蛮夷’,认为我们的风俗文化落后、野蛮、未开化。  

有那想让朝廷知晓他们流官做得好的,就在先祖们聚居的地区推行全面汉化政策。  

他们最怕蛊,严令禁止我们的族人养蛊。  

还禁止族人们使用苗语,穿苗族服饰,甚至还强迫我们的女孩子与汉人男人们通婚。  

一届流官离任,族人们都恨不得宰鸡宰鸭相庆。  

起初,还盼着下任汉人流官是个好人。  

后来,一任更比一任盘剥得厉害,直至所有族人对汉人官吏都彻底死心了。  

先祖们对汉人的仇恨,在邶国建国中期达到了巅峰。  

曾经就有一任皇帝,听从了西南某任布政司的建议,把数十万汉人移民到了先祖们的聚居区。  

那些在中原生活着的汉人,仿佛天生就会种地。一来,就与我们的族人争夺土地、争夺水源、争夺山林,先祖们为了不被汉人蚕食,只能与之血拼。  

但这些汉人背后是整个汉人朝廷,先祖们在争抢这些资源的时候遭受了数十次的屠杀,甚至有很多人丁不兴旺的家族遭受了灭族之灾。  

邶国那会儿国力正在巅峰时期,先祖们在数次反抗无果后,只能一退再退,从原本占领了半个西南的聚居地,退到了如今的数百里苗岭”  

世道在变。  

敌强我弱。  

敌弱我强!  

尤其是邶文帝在世时的最后十来年,这任苗王苦心经营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西南的官场与驻军。  

住在苗岭数百里山林里的苗人,人口又重归了这一支的巅峰期,有百万之众!  

要养活这么多人,每年最少要数百万石米。  

苗人就在山上建起了梯田。  

即便如此,也不够吃,只能下山去汉人开的粮铺里购买。  

往往苗人的山货或药材,在汉人开的店铺里都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换成苗人买,情况又不同。  

你敢信,一口铁锅要五两银?  

盐巴和粮食也比汉人买的要贵上三成!  

想要自己种?  

除了苗岭附近,西南的土地大多都集中在世家或各大小地主们的手里。  

要不是几年前汉人自己乱了起来,苗王哪有机会在前朝中兴元帝露脸?  

苗王就是为了给族人们从汉人手里抢到土地,才同意封西南王,并接管了西南三个布政司。  

只可惜。  

这场权力合作,在苗王痛失爱子和一万多山民后就结束了。  

他这个西南王当得,不提也罢。  

眼下,苗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干掉这个从商都杀来黔东南的汉人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