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军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她们在来找甘明兰之前,一心只想要逃离红帐。  

但却不知,离了这儿还能去哪儿。  

先不说能不能顺利离开边城。  

没有路引,她们都走不到金州关。  

还都是当娘的人,孩子是她们最大的软肋。  

边城对流放犯实施的是连坐制。  

一人跑路,全院子十几号人都要遭殃。  

此路行不通。  

三人来之前打听到,佘氏等人从海津镇回来后,还跟着军医们们继续在学本事。  

她们这种没有半分经验的成为医护队一员,在没学到医护本领之前。  

大概、也许、应该,不用上战场的吧?!  

都说边城之外的鞑靼,一般都是在秋收后才会扰关的。  

这个季节能有什么给他们抢的?  

初春至深秋,还有大半年!  

要是在红帐里,她们也许三个月都活不过。  

所以,哪怕甘明兰摆事实讲道理,将医护队的前途说得满地荆棘。  

三人最后仍旧坚持要加入,一再保证:“会认真向军医老大夫学医护本领,绝不给你丢脸,也绝对不后悔!”  

只是吧。  

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关大德刚嫁完大闺女的次日。  

通往边城的官道上就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  

那是从商都发来的八百里加急调兵令!  

两个月前。  

朝廷在各地征军饷,并在府兵中抽调了三十万主力军,再加上从民间征来的二十万民兵,用来对付流民军。  

谁知道,声势浩大的五十万大军,在对上几个布政司有组织有规模的流民军时,被对方杀得节节败退。  

十战九败!  

还给流民军贡献了一大波的兵器和军备物资。  

数日前,已经有好几股流民起义军快要逼近商都了。  

邶文帝不想成为邶国建国两百多年来,第一个被流民拉下皇位的皇帝。  

他给兵部下了死令。  

要是在三个月之内不能将国内几股大势力贼匪杀尽,他就要让商都所有的官员给他陪葬。  

事关自己的项上人头,五大都督府与兵部都停止了内耗。  

坐下来一商量。  

国库要军饷没军饷,要大军没大军。  

商都的这些兵力还得守着皇城安危呢。  

决计不能用来剿贼。  

兵部某个大佬一拍脑袋:“我朝兵马九边重镇占了一大半,谁还能强得过他们呢!”  

也有人表示:内忧和外患相比,外患的威胁更大!若是调动了边关大军,鞑靼打进来该如何?  

但更多的武将认为:内忧再不解决都要改朝换代了,那些外患现在不提也罢。  

况且,九边重镇都建在了险关要塞之上,数百年来都没有被攻破过几回!  

少数服从多数。  

由边军出马镇压流民的方案刚提交上去,邶文帝半点磕巴都没有打,痛快应允了。  

他心里还暗喜:  

边军十多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不用耗费国库或从百姓那里征军饷,实在是最佳人选。  

于是,就有了那么数道军令从商都发出。  

军部命令,九边重镇中的五镇,按各自的军户人数,抽调精兵镇压附近的流民。  

不提各个总兵,接到兵部的军令是如何的愤怒。  

皇权尚在,他们却是不敢抗旨的。  

边城和离边城最近的榆林卫,接到的目标任务,是消灭将西京城作为据点的那一支百万破军!  

破军也不是半年前的破军了。  

他们将西京城的氏族和商户们牢牢掌握在手里。  

并将关中平原的大面积土地,强行分配给了家里有破军的农民。  

一人入破军,家里就能分五亩肥田。  

破军首领还承诺:不征税,不纳粮!  

整个三秦布政司有大半的农户,家里都有儿子加入了这个组织。  

地都分完了,眼下春耕也结束了。  

只要破军能坚持到秋天,地里的粮食收割下来就完完全全属于农户们。  

这等好事,做梦都不敢想!  

出发前收到关中平原传回来的消息,赵牧云的眉头皱得能夹死他那个糟心的庶子!  

大胡子亲兵不解的问:“  

侯爷,关中平原的农民分到了田,难道不是好事么?”  

赵牧云踹了他一脚:  

“咱拿下西京城破军后,官员们又该如何治理?朝廷若要从这些农民手里收回土地,农民们肯定会与朝廷抗战到底的!”  

大胡子摊开双手:“那就不收他们的土地呗!种地的只会关心全家老小能不能吃饱肚子,哪会管天家姓甚名谁!”  

赵牧云听了亲兵这话,若有所思。  

不过,当下容不得他们想太多。  

据可靠的情报得知,破军在与南河府义军的抢地盘过程中,还隐隐有了联手合作的趋势。  

若等到全国最强的两支流民合二为一,后果不堪设想。  

以他们的发展速度,哪怕朝廷不下令剿贼,迟早也会与之对上。  

还不如趁他们现在还没扭成一股绳,各个击破。  

道理都懂。  

自带干粮的干活,没有哪个总兵会高兴。  

况且,现在的粮食来之不易!  

士兵们在战时的消耗量可比平日高得多。  

五大卫所被抽走了两万五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  

加上榆林卫的四万人,赵牧云亲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西京城而去。  

走在大军之前的还有数万运粮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