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能量守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何快速打破尴尬?  

又如何能让冷美人对自己另眼相待?  

陈千夫被冰冻住了脑瓜子,缓缓的转动着。  

在听到一个长相俊秀的男人走到他的跟前,询问起南门的情况时。  

他顿时来了主意。  

“各位,你们真是赶到了好时候,可以在南门附近选房子。  

在咱们边城有一句古话,说的是:‘荣归走南门,出征走北门,风光在东门,无名在西门!’  

这话啥意思?  

就是说从南门回来的人,无论生死,都可以留下名声荫萌子孙。  

边军出征带着辎重就要从北门出去,那里最宽敞。  

而东门之外是大片的湖泊、园林和农田,风光最好也被认为是下葬的风水宝地。  

当然得是立下大功的那种,才有资格葬在东门外。  

西门也叫镇远门。  

正对着骏马山,以前没有修城墙的时候,鞑靼就经常穿越骏马山的山口来扰边。  

所以,西门唐徕渠两岸除了埋葬边城的老百姓,最多的就是在战争中牺牲的边军遗骸。  

起镇远门这个名字,一是震慑鞑靼,二来也可以震慑孤魂野鬼”  

好家伙,不愧地头蛇。  

要是没人打断他的话,估计他能滔滔不绝讲个一天一夜都不歇息的。  

离他比较近的左氏族人,脑子晕乎乎、耳朵嗡嗡。  

冒着寒风跟着他,步行了大约两刻钟才到目的地。  

边城的内城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方正。  

大街小巷都笔直笔直的。  

将整个内城,分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街坊来。  

没有青砖黛瓦,也没有亭台楼阁。  

板屋覆土,便是整个边城最为广泛使用的构筑形式。  

板屋,就是用泥墙和木板搭建的房屋。  

覆土顾名思义将土覆盖在房屋上。  

然后这些民居建筑基本都是复制粘贴,看起来都一个样。  

原谅从大名府来的众人,真的没能从这些黄泥屋舍中看出来。  

这个象征着荣誉的南门,到底贵气在哪里?  

大年三十该是热热闹闹的气氛才对,大街上都没几个人在行走,显得格外的冷清。  

陈千夫这回是一文铜板的好处都没索要,就给这一百五十二人分了十五套院子。  

都是三间上房,上房的左右各带一间耳房的格局。  

平均一个院子可以住十到十一人!  

听陈千夫的意思,住在西门附近的那些流放犯们,同样格局的一个院子,可是要住二十人的。  

他还道:  

“给你们选的这个安平坊前后左右住的都是军户,且还是百户以上的军户家属们,我家也住这个坊。”  

啧啧,住得近就是好!  

左文康闻言,拉着他的手,悄无声息的将一个五两重的小银锭子塞到他手里。  

“多谢百夫长为我等挑了这么一个好地方,今后少不得与您打交道,我们今后若是有不清楚规矩犯错或违规的时候,万望您多担待些。”  

陈千夫颠了颠手里的银锭子,心道还是有明白人。  

嘴上又热情了几分:“小事小事,我再同你们讲讲相关规矩”  

一大通的规矩砸下来,直把大伙听得眼晕。  

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没有放行令,他们现在的身份是不能随意从四个城门出去的。  

第二、即使现在没有活儿干,他们三五天还得集合起来点个卯。得保证在多长时间内,随点随到。  

第三、对于流放犯的管理他们采取的也是连坐制,以一个院子为单位,一人重大违规所有人都要被牵连。  

甘明兰腹诽: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流放犯是没有自由滴!不过是换了大一点的牢笼罢了。  

佘氏等人热泪盈眶:  

这还不自由?在自家院子里和上街购物什么的都没有限制,这已经比她们预想的好大多了!反正以前她们一年也没有几次出城机会。  

同样的规矩在不同人的耳里,效果天差地别。  

等到意犹未尽的陈千夫离开后。  

一百五十二人,以家庭为单位分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  

他们要通过抓阄的的方式,再组十人大团!  

算得上绝对公平公正!  

当左文康抓回来他们院子的人员组合后,甘明兰只想翻白眼。  

他这什么运气啊!  

抓了他徒弟母子俩算是大好事,却把左文轩、吕氏一家也给抓了回来。  

难道是能量守恒原则?  

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  

左驰淮和肥仔手拉手,美滋滋的跟在左文康的身后。  

对他们来说,住一个院子就是一家人!  

一家人哦,一家人。  

肥仔乐颠颠:“暇哥哥,窝们晚上睡一张炕好不好鸭?”  

左驰瑕稍稍停顿了几息,小声问:“隽弟弟,你晚上不会尿炕的吧?”  

嘤嘤嘤,他现在都没有换洗的被褥子!  

肥仔气得双手插着他那圆滚滚的水桶腰,奶兮兮的抗议:“窝又不是圆圆,窝从来都不尿炕!”狼皮披风下,在亲娘怀抱里睡得满脸通红的某圆:怪我咯!  

左驰瑕连连求饶:“隽弟弟你真厉害,我娘说我六岁都还尿过床呢,你还没满五岁呢,太厉害啦。”  

“嘻嘻嘻,暇哥哥还是好哥哥”  

两人又笑闹成一团,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回。  

和孩子们心情一样好的,还有佘氏和罗氏。  

“婶子,这回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