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投篮之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扣篮大赛,甚至三项比赛,一个冠军都没能拿到,那就大黑特黑,同样有人会感到兴奋。  

不管结局如何,林禹都会是人们讨论的重点和焦点。  

随着时间走到傍晚六点,全明星第二日的第一项比赛,即将上演。  

“即将开始的是投篮之星大赛,参赛的四支队伍分别是纽约队、洛杉矶队、圣安东尼奥队以及菲尼克斯队”  

作为主持人,麦克布林介绍了这项比赛的大体情况。  

随后,查尔斯巴克利又立刻迫不及待的宣布“这场投篮之星大赛的焦点会是林科大战,林禹领衔的纽约队,将对上科比领衔的洛杉矶队”  

“本赛季的23v24,将在全明星的赛场上,以另一种方式,再度上演”  

四队的参赛队员们都已经登场,林禹和科比各自得到了全场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  

雷吉米勒有些感慨“投篮之星大赛,从04年设立至今,还从未有这届全明星的声势,林和科比的参赛太重要了。”  

投篮之星大赛,说白了就是投篮大赛,每队三名球员,一个现役,一个退役,还有一个女篮队员。  

都需要完成六个投篮点的投篮,分别是右侧45度3米处,左侧45度3米处,圈顶三分球,右侧底线3分球,左侧45度三分球和中场远距离三分。  

前一个全部投中,下一个才可以登场继续,用时最少的队伍,将会是最终的优胜者。  

规则很简单,比拼也很粗暴。  

抽签过后,很快,参赛的四支队伍决定了他们的登场次序,东道主菲尼克斯队首先登场,圣安东尼奥队紧随其后,接着是纽约队,最后压轴的是洛杉矶队。  

菲尼克斯队的参赛三人分别是,现役的莱昂德罗巴博萨、退役的丹马尔利、以及a本季最火热的明星球员黛安娜陶拉西。  

作为对手,第一次参赛的林禹有些好奇他的对手们能够投出一个什么样的表现。  

结果,菲尼克斯队的表现有些糟糕,至少,在林禹看来是这样的。  

退役的丹马尔利和女篮的陶拉西,林禹不太清楚,倒是现役的巴博萨,在林禹看来是拉了胯了,中场远距离三分,他连投了五次,才成功命中。  

最终是拉长了菲尼克斯队的完成时间,多达428秒。  

美西球馆却响起了一片欢呼,就像菲尼克斯队的成绩很好一样。  

林禹歪了歪头,有些不解“他们的成绩很好嘛”  

一旁的阿兰休斯敦很郑重的点了点头“还不错的成绩,放在往年,这个成绩可以确保一个决赛名额了。”  

“可以确保一个决赛名额了”  

林禹很惊讶,在他看来,巴博萨的中场远距离三分投了多达五次,这成绩都算好的了。  

那等他上场,岂不是要逆天不过,还没等他上场,第二个出场的圣安东尼奥队,立刻用实际行动,告诉林禹,菲尼克斯队的成绩有多出色了。  

“大卫罗宾逊和蒂姆邓肯的远投都不算出色,他们都尝试了五次以上,最终用时1分13秒,去季的夺冠阵容,这次恐怕要在首轮折戟沉沙了”  

林禹的关注重点不在成绩,也不是海军上将和邓肯的再度联手,而是圣安东尼奥的那个女篮队员,贝基哈蒙。  

“贝基哈蒙未来a唯一的女教练她居然还在打球,不知道什么时候退役,可以退役之后挖一手啊”  

他的思绪很快被打断了。  

“林,该我们上了。”  

林禹这才把目光投向球场中央,这次,轮到纽约队了。  

他注意到了前两支对手的成绩,428秒和1分13秒。  

“所以,我们只需要拿到比428秒更短的成绩,就可以确保一个决赛名额了,是吗”  

阿兰休斯敦点头“没错。”  

“那就加油吧,各位”  

林禹朝着阿兰休斯敦和杰西达文波特伸出自己的右手,分别击掌之后,拍了拍阿兰休斯敦的屁股。  

每支队伍可以自行决定出场次序,所以,林禹选择让中投王先登场,奠定基础之后,给实力对比陶拉西和贝基哈蒙较为一般的杰西达文波特无压力发挥,最后自己压轴,查漏补缺。  

美西球馆开始了鼓噪,在一项有东道主参赛的比赛中,即便林禹的人气旺盛,他和他的队友们得到的一个铺天盖地的嘘声和各种各样扰乱心神的口哨声。  

但首先登场的阿兰休斯敦,却发挥完美。  

两个中投一次命中,弧顶、底角以及左侧的三分,也总共只花了四次机会,就全部命中,最后的中场超远三分,阿兰休斯敦投了三次,成功命中。  

场下蓄势待发的林禹拍了拍手掌,他很满意阿兰休斯敦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至少对比他们的前两个对手,也丝毫不差。  

接着是杰西达文波特,虽然实力和名气不能与陶拉西和贝基哈蒙比较,但投篮方面,杰西达文波特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她的中投也是一次命中,正常距离的三分比阿兰休斯敦还要完美,三次出手全部命中,倒是超远的三分,足足投了四次。  

最后命中的时候,唰的一声,清脆的擦网声响起,林禹直直的冲到了球场上。  

“轮到林了,他首先站在了右侧中距离,接球,中投”  

“进了”  

解说席上雷吉米勒的声音还没有落下,又是唰的一声,左侧的中距离也一次命中。  

接着是三次三分,也统统是唰的一声,清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