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又革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州,陆家。  

陆家家主抱着陆夫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小妹出息了,小妹当官了,小妹站起来了!”  

陆家家主突然想起什么,急忙站起身,就要往祠堂跑:“我要给爹娘和列祖列宗烧炷香,我们陆家再也不是卖女儿的人家了!”  

陆夫人急忙跟上去。  

陆家家主跪在蒲团上,手里拿着三炷香,看着面前一排又一排的牌位,眼泪又要掉下来。  

陆家一直以来都阴盛阳衰,女子多且能干,男儿少又样样不行。  

陆家家主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子,姐姐妹妹们几乎全部出嫁,只剩这个小妹游历四方。  

陆家家主早就想好,如果小妹一直不成亲,他就把陆清过继到小妹名下,总不能让小妹死后无人供奉香火。  

现在好了,小妹一飞冲天,直接担任从四品提举,是家族里官位最高的人!  

陆夫人陪着陆家家主恭恭敬敬上完香,陆家家主盯着牌位,坚定道:“我们陆家彻底投靠云国公!”  

陆夫人张张嘴,想说相州可是紧邻京都,万一双方起战事,远在相州的陆家恐怕会举步维艰。  

陆家家主却想得很清楚:“有小妹做榜样,我们的大娘三娘四娘也可以去当女官!还有那臭小子,一心想进控鹤府。与其左右摇摆,还不如押注一头!”  

陆夫人想想自己的几个闺女,能去当官,谁又愿意嫁人当妾呢?!  

“行,明日我们就去拜访宋家。”  

陆家和宋家越走越近,这一幕也落在相州州很多人眼里。  

他们不敢像陆家那样孤注一掷,但是押在云国公身上的筹码,还是可以再增加一些的。  

例如黄家,干脆把继承人黄锦程也派去河中郡,探查情况。  

因云国公和大周朝廷的关系在近期有所缓解,各郡通往河中郡的商路在逐渐恢复中。  

光河上的运船就比前几个月增加了近乎四成。  

黄锦程并没有跟随自家的货船北上,而是带了十来个护卫,坐上客船。  

这艘客船,人员复杂,有来自京都的,也有来自两湖两广的,甚至还有来自南郡的。  

“你们看过《云州周报》吗?云国公新成立经界所,说是要公开招聘官员,这事真是前所未闻。”  

有个商人打扮的富商,端着个茶壶,在甲板上凑堆。  

“听说过。不限身份,年龄,户籍,机会难得!可惜我算数不好,不然高低得去搏一搏!”  

“对了,那个鱼鳞图册,谁听说过?”  

本在甲板上吹风的老孟竖起耳朵,在招聘公告里,招三个干事,其中一个是图绘待诏,要求擅长绘制鱼鳞图册。  

可是,老孟担任胥吏这么多年,从没听说过这个东西,问了一圈的同僚,全都不知道。  

一群人纷纷摇头,表示从没听过这个东西,猜测应该是河中郡那头弄出来的新玩意儿。  

略过这个话题,众人又开始谈论起云州三郡的改革。  

“最近云国公的动作越来越大,如雷霆一般,想必三郡未来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却不看好三郡的改革:“当年王相公备受官家信任,也说要改革,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实行不到几年,便不成了。”  

老孟忍不住开口道:“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王相公再如何改,也没敢动摇世家的核心利益,世家们根本就不怕他。云国公可就不一样了。”  

云国功可不像王相公那么好说话,谁敢在她面前嘚吧,小心人头落地。  

很多人就因为云国公的手段,她他阴狠毒辣,独断纲行。  

但老孟知道,只有如此,才能把改革推进下去。  

黄锦程前段时间去江南给黄家置办田地,一回相州就被老爹派去河中府,压根不清楚最近又出了什么大新闻。  

黄锦程让身旁的小厮去端些茶点,以供大家食用:“诸位老哥,我刚从南面回来,有许多事情不曾听闻。你们说的改革是指经界法吗?”  

小厮端上来的糕点有酥油泡螺,栗子糕,蜂糖糕。  

卖相好,味道好,价格也好。  

众人很自觉,只拿了一两块,就不再多拿。  

吃人手短,又加上这不是什么大秘密,便有人细心解释。  

“不是经界法。在经界法颁布没几日,云国公又公布了几条税赋革新。”  

黄锦程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如果说土地政策事关每个人的肚子,那么税负革新就事关每个人的钱袋子。  

黄锦程让小厮去拿一坛子酒,给众人倒酒:“老哥,这事儿我真没听过,麻烦你们具体说说。”  

在船上,呆着也是呆着,还不如一堆人一起聊聊天,喝喝酒,凑凑热闹。  

“我听小舅子说过,三郡要搞什么鱼鳞账册,我也听不明白是咋回事,只知道他们的田契都是印刷出来的,格式都是一样的,只需手动填写姓名等等。”  

“我是行商,我关注的就是商税这一块儿。三郡将于年后开始实行商税梯度制,按照货值分等百贯,以下百分之三,千贯抽百分之五,贯抽百分之七,里面包含了过税和注税。”  

这个消息顿时吸引了甲板其他地方的行商。  

“真这么便宜?!经界法一出,我还以为云国公是打算重农抑商呢!”  

“我滴个乖乖,田税降了,商税也降了,云国公还要养兵,他们有这么多钱吗?”  

“管她有没有,我们挣钱就好了!看来,跑一趟河中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