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控鹤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云国公!”  

“干娘!”  

“大将军!”  

陈大人情不自禁地站起身,奔赴门口,衣袖带翻了酒杯。  

他疾走几步,又在距离距顾南夕还有三四步远的地方停下来,眼眶渐红。  

顾南夕不在京都的这几年,他,蒋御史还有李大人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人人都知道他们和顾南夕关系密切。  

不少人为了讨好官家和李阁老,总在工作上给他们使小绊子。  

那些小手段,影响不大,就是十分膈应人。  

陈大人和顾南夕四目相对。  

感受到顾南夕眼神里的欣喜,陈大人的鼻子越发酸涩起来。  

陈大人往后退一步,深深朝顾南夕鞠一躬:“下官没有护住苏大郎,请云国公责罚。”  

顾南夕沉默一瞬,微微叹口气,上前几步,扶起陈大人:“大郎在牢中没有受苦,我便知道,都是因为你们的打点。你们费心了。”  

陈大人愧疚不已。  

当年,在顾南夕出发云州的时候,自己等人拍着胸脯表示能护住苏大郎。  

可真到重要关头,却连人都送不出去!  

“干娘,您怎么来了?”李明德连忙邀请顾南夕落座。  

顾南夕和陈大人齐齐回到座位上:“本想着给陈大人和阿勒川一起办个接风宴,却听说你们晚上有约,故而来凑凑热闹。”  

其实,是顾南夕得到的消息,说陈大人和李明德半夜有约。  

顾南夕便带着一颗八卦的心,前来打探,没想到被蛐蛐的正主正是自己。  

陈大人见顾南夕并没有生气,便直接道:“大人您拿下河中郡,把官家给镇住了。官家不敢和你发生冲突,便让李阁老找人来跟您说和。”  

陈大人扯扯嘴角,带着一些嘲弄:“官家的意思是,让您写本奏疏上去,承认过错,他再大方的表示原谅,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担心顾南夕会为难,陈大人急忙补充道:“大人,您要以大业为主,不用管其他人如何作想。”  

陈大人的潜台词是让顾南夕该做啥做啥,不用看在他的面子上,给官家留脸面。  

顾南夕不为难,一点也不为难:“如此甚好,合我心意。明德,明日你就把这封奏疏写好,尽快寄到京都去。”  

陈大人诧异,云国公来势汹汹,势如破竹,怎么会同意停住脚步?  

李明德解释道:“虽然我们拿下了河中郡,但想要管理一郡之地,还是要安排不少的心腹人手。”  

如果还用原班人马,他们今日能投降云国公,明日就能投降大周朝廷。  

李明德在河中郡待了好几年,对郡里的势力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一旦我们安排人手,肯定会损害那些人的利益。”  

就像在自己面前,乖的像小绵羊似的洪家,也不过是因为干娘坐镇河中府,才会如此乖巧。  

等干娘一离开河中府,他们肯定会再跳起来!  

所以,接下来冬天的任务十分艰巨。  

他们要趁着这个冬天,解决河中郡盘根错节的士族利益网络。  

因为顾南夕威望太高,各个县令投降的速度太快,导致这群人还没来得及搞小动作,河中郡就易主了,也算变相的保护了他们。  

顾南夕不可能一直待在河中郡不离开,这群人迟早也会跳出来。  

陈大人明白过来,云国公不打算在河中郡和当地士族进行合作。  

“在河中郡,哪怕是个芝麻大点的小官,也能炸出不少的油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个冬天,怕是不好过呀。”  

顾南夕坦诚道:“任务确实比较艰巨。云州和幽云十六州是我们的大本营,战后重建以及明年的春耕是重点工作。朔州一带,没了当地豪强,又吸收大批流民,想稳住这一波流民,就看明年春耕如何。”  

“所以,我的目标是在春耕之前,解决河中郡,并且在河中郡布防。”  

以年轻皇帝对自己的忌惮程度,等大周从灾情中缓过神来,肯定还会对自己下手的。  

但顾南夕也需要时间,消化战果。  

最坏的结果是来年五六月份,年轻皇帝会重新派兵攻打河中郡。  

那么留给顾南夕等人的时间不足半年。  

在这半年时间里,不仅要解决河中郡原本的士族势力,还要主导河中郡的春耕,修建河中郡的军事防御工程。  

想想还有这么多事要做,顾南夕就头皮发麻。  

人!人!人!  

顾南夕太需要人才!  

三个郡的百川书院,已经把能抽调的学子全部抽调出来,只剩蒙学部的孩子。  

即便如此,云州和朔州的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不够用。  

现在河中郡六县的官府,没有进行任何的人事调动,只空降了云州方面的代表。  

这样只能确保六县不会反复横跳,却不能像在朔州以及云州那般,让政令从上至下得到执行。  

陈大人眸光闪闪,拍掌道:“我明白了!难怪宋知州让我带这么多相州士子过来!想必,他早就得知大人您的困境,所以给您送人来了!”  

不谈论品性如何,这群士子最起码是读过书,念过字的,普遍文化水平比一般人高出一截。  

尤其是其中的崔乐天,文德元,柳光曦,皆是家族中,倍受重用的年轻一辈。  

陈大人的思维又发散了许多。  

方才,云国公说,林子那么大,她全都要,莫非就是这个意思?  

前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