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谁先让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年轻皇帝的目光渐渐变得阴鹜邪谲,犹如刀刃般锋利的眸光在众官员身上徘徊许久,却什么也不说。  

李阁老怔怔地盯着地面,一动也不动,脸上的肌肉隐约在颤抖。  

他好像产生幻听了,谁被俘虏了?王守节?!  

兵部尚书把李阁老的困惑,问出来:“这会不会是假消息?王守节怎么可能会被俘虏呢?!”  

“河中郡刺史和通判弃城而跑。为了争夺战机,王守节只带了一艘楼船前去河中府。没想到,顾南夕抢先一步,攻下河中府,并使用诡计诱骗王守节入城,最终擒获。”  

兵部尚书无话可说。  

出师未捷,主将被俘,这放在哪一场战争上,都是对己方士气的一次重大打击!  

年轻皇帝等着众人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却无人敢吱声。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要么打,要么不打。  

他们的心思自然是不想打,一直坚持打顾南夕的正是官家!  

官家的脸色阴沉沉的,任谁都能看出来,他的心情极其糟糕。  

佟太师已经懒得管这些事,夫人带着孩子南下,在江南置办田产。  

现在唯一能先让自己牵挂的就是宫里的小猫儿。  

佟太师微微眯着眼睛,想起这几次求见小猫儿,都一直没能成功,莫不是小猫儿出事了?  

年轻皇帝的视线头像佟太师,阴测测地问道:“佟太师,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  

佟太师对上年轻皇帝的眼神,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笑意,好像自己说了,他就会听一样。  

“依臣之见,官家应该把重要精力集中到南面。荆湖北路的水师大半被调到河中郡,只靠荆湖南路的王阅力压两路,短时间内还好,长时间来看恐怕独木难支。”  

尤其是当宋守节被顾南夕俘虏的消息传到荆湖一带,被宋守节赶到洞庭湖深处的水匪恐怕会卷土重来。  

尤其是今年灾祸不断,百姓备受其苦,官家的主要心思居然不放在救灾上,而放在了和顾南夕针锋相对上,无疑是雪上加霜!  

现在南面,朱大人压着南郡,王阅又扛起了荆湖大旗,有这两个压舱石在,长江以南才得以安稳!  

官家打的一手好算盘,想要让王守节带奇兵突袭,把顾南夕赶回朔州。  

如果能趁着洪灾,把朔州也一起收回来,那是最好不过的结果。  

万万没想到,双方对战第一回合,官家就失去了优势!顾南夕提前得知奇兵的消息,在洪水还没完全退却的情况下,一举夺下兴野县,信安县,太和县。  

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  

顾南夕的突然袭击,吓破了河中郡刺史和通判的胆。  

他们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不敢和顾南夕交锋,未收到圣命就直接退出河中府,导致河中府群龙无首。  

为了争夺河中府,王守节不得不冒然率兵,奈何技不如人,被顾南夕生擒。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在和顾南夕的斗法中,官家全面落入下风。  

按照佟太师的想法,官家应该当机立断,在南面和河中郡之间做个选择。  

李阁老显然也看清楚了这个局势,苍老的声音中带了一些颓废。  

“陛下,朱大人连着来了四五封奏疏,揭示要求朝廷赈灾济粮。”  

官家听这个话锋就知道李阁老想做什么,不耐烦地拍桌:“你们就赈灾济粮就行了,都有固定的规程,这点小事也要来问我,要你们何用?”  

李阁老被喷一顿,有刹那间的懵逼,很快就反应过来,官家肯定是忘记王阅的奏疏内容了!  

李阁老小声提醒:“想运漕粮去南郡,走水路是最合适的。”  

水运要比陆运更快,损耗更低,是运送漕粮的首选。  

年轻皇帝心烦意燥,扯扯衣领子,想要问李阁老是不是老糊涂了,自己当然知道要走水运!  

年轻皇帝刚准备开口,脸色神情一变,差点忘记了,前几日王阅还给自己上书,说是荆湖一带,有不少平民落草为寇,水匪有日趋壮大的迹象。  

而走水运去往南郡,是绕不开荆湖一带的。  

万一救灾的漕粮被荆湖一带的水匪劫走了,丢面子还是小事,引起荆湖不稳定才是大事!  

年轻皇帝之所以敢和顾南夕硬碰硬,就是仗着自己有京都以及长江以南的大片富饶的土地做后盾。  

若是南面也乱起来,皇位还真的有可能会坐不稳。  

但若是就这样放弃,官家的面子往哪搁?!  

李阁老看出年轻皇帝的退缩,心里暗暗叹了口气,抻着一把老骨头,哆哆嗦嗦地跪下来。  

“恳请陛下看在天下黎民的份上,撤军回荆湖,全力救灾!”  

李阁老跪下后,不停的朝佟太师使眼色,流露出祈求之色。  

佟太师不情不愿地跟着跪下,给年轻皇帝递台阶:“若陛下心中仍有顾忌,可留兵五千于广德府,由广德府通判代管。”  

之所以没让副将留下,纯粹是因为大周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多。  

水师也就王阅,王守节两个能拿得出手的。  

这四万多水师归回荆北路后,自然不可能由王阅管辖。  

否则王阅手里有那么多水兵,又占据荆湖南路北路,年轻皇帝估计更睡不着觉了,说不定还会想对王阅下手。  

佟太师实在不想再添波澜,故而要留着副将回荆湖北路。  

年轻官家站起身,冷哼一声:“既然有李阁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