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积极救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问清楚情况后,顾南夕并没有多犹豫,连夜召集牛锦一等人:“平阳县的河堤估计保不住了,我们趁着在决堤之前,争取把平阳县的百姓救出来。”  

“义父,你带人负责接应百姓。牛锦一,你去挑选善水性的人,多雇些船只。”  

顾南夕手底下的兵基本上全是云州骑兵,不怎么擅长水性。  

想要抗洪,还是要从朔州本地百姓以及流民中挑选出合适的人手,云州骑兵则负责压阵,维持秩序。  

顾南夕的命令一下,整个雾渡县灯火透明。  

正在睡梦中的普通人,在村正里长的呼唤下,醒过来,纷纷报名参与。  

天刚亮,前期的救援队伍就已经准备就绪,一排排小舟被拴在河岸边,随着浪花,剧烈地摇晃。  

领头的水手衣衫已经被浪花打湿,他高声对着同伴道:“我们现在是云国公的人了,我们不能丢她的脸面!”  

“云国公信任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是朔州人就鄙夷我们!我们也要给那些云州人看一看,我们能做的比他们更好!”  

“今日我们救援的是旁人!待到以后,若我们遇到危险,他们也会来救我们!”  

“齐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船夫们嘶吼着,驾着小舟,乘风破浪,赶赴平阳县。  

在另一头,一大群人运送木板,吹起猪尿泡,准备架浮桥。  

朔州的猪尿泡不够用,但云州有养猪基地!  

传令兵比用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的速度,跑回云州求助。  

平阳县胥吏傻乎乎地站在一旁,望着眼前风风火火的一幕,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  

云国公的行动力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云国公不仅没有犹豫,反而竭尽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那些云州骑兵不计前嫌,砍木头的砍木头,做力夫的做力夫。  

只花了不到一个晚上,就开始正式救援!  

如果换做是在河中郡,这个时候,估计连刺史的面都没见上!  

“你做什么去?”在人群中,胥吏看到跟自己一块儿来雾渡县的船夫,正一脸兴冲冲地往外走。  

船夫:“县衙在招船夫,我去救灾。”  

胥吏:“多危险呀,你忘了?我俩差点没命!”  

船夫不可思议地瞪着胥吏:“人家朔州,云州为救平阳县,都在冒着生命危险,我身为平阳县令的人,就在外面干看着?!”  

船夫看都没看胥吏一眼,跑着追上前面的大部队:“我媳妇儿孩子还在县里头呢!村里的乡绅撤走的时候,可不会带着他们。”  

无论是流民还是士兵,全都忙忙碌碌,争分夺秒。  

在这个时刻,胥吏觉得自己不干点啥,就好像是个异类。  

胥吏不敢回平阳县,但他对平阳县熟悉啊,于是把自己了解的河道情况,村落分布,悉数告知牛锦一。  

平阳县令写完书信后,不免有些后悔。  

万一云国公不出手,然后这事泄露出去,自己的官运不就到头了?!  

平阳县令实在是睡不着,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直到第二天,平阳县的天居然放晴了!  

“真是造孽,人家泄洪了,我们天晴了!这可真是遭受了池鱼之殃!”  

平阳县令望眼欲穿,云国公有没有收到信?打不打算出兵啊?  

平阳县,西山村。  

放眼望去,数十里间皆是一片汪洋,有平地水深两丈。  

房屋农田,尽成泽国,人口牲畜,淹毙颇多,满目秋禾,悉遭漂没。  

西山村的民间房屋多是用土砖砌筑而成,雨淋日久,酥裂不堪,一经灌入洪涛,无不墙倾屋倒。  

有幸存者爬到树上,高声呼救。  

也有幸运者扒着一块木板,或者坐在木盆里顺着水流,不知要飘往何处。  

他们双眼无神,似乎是吓傻了一样,愣愣地看着河里漂浮的尸体。  

这场洪水是突如其来的,不仅是人,就连动物也没反应过来。  

山林里的野鸡,兔子,甚至饿得能看见肋骨的老虎,也在洪流的席卷下,命丧黄泉。  

幸存的村民们本来还在庆幸,当初云州打仗,不少粮草路过河中郡,有胆子大的私底下卖粮,村民们偷偷存了一些。  

若非有这些存粮,他们早就挺不过这场旱灾。  

可是,他们按粒数着吃的存粮,也随着洪水化为泡影。  

能不能在洪水中活下去?不知道。  

活下去之后,会不会饿死?不知道。  

人命就是这样贱啊,比泥土还要贱。  

天空放晴,温度逐渐升高。  

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大灾后必有大疫,若继续泡在这脏污的河水里,必定会惹上瘟疫!  

“救命啊,快来救命啊!”一个坐在木桶里的夫人,抱着早已失去生息的孩童,嘶哑着嗓音求救。  

与她相隔不远的木板上,趴着一名汉子:“别喊了,省点力气。不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县令连旱灾都不救,现在就更不可能派人来救了。”  

妇人紧紧地抱住孩子,仿佛能从中汲取到力量。  

突然间,视野最远处竟然冒出来一个小红点。  

等那个红点越来越靠近,两人这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小红点,而是一柄旗帜!  

一柄鲜红的日星旗!  

旗子所在,正是一艘木船!  

两人瞬间迸发出无限的求生希望,高声呼唤:“我们在这里!快来救救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