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717章任务艰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夏?  

马南天的眉头皱起:“只是单纯地做生意吗?”  

如果只是单纯地赚钱,跑西夏倒也不难。  

若是要涉及到其他的,那可不好办。  

顾南夕目光悠悠,透过窗户看院子里的枯树:“不仅仅是赚钱,我更想要这块地方。”  

马南天的嘴唇动一动,最终还是疑惑道:“为何?”  

西夏是由古羌族分支党项族建立的,在前朝的时候,其首领拓跋氏被赐姓“李”。  

前些年,通过“三川口”“好水川”等战役击败大周,获岁赐银绢,也相当于获得了独立地位。  

顾南夕:“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  

陈大人擦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万万没想到,云国公会把这样的重任交给自己。  

关键是,这活不好干呀!  

陈大人嘴里发苦:“大人,西夏仿唐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的同时,保留蕃官体系,实行蕃汉分治。”  

顾南夕了解的比他们更多。  

西夏的战斗力不俗,实行“全民皆兵”,设“擒生军”(精锐野战部队)、“铁鹞子”(重甲骑兵)等。战术灵活,善用沙漠地形游击作战。  

顾家军对上擒生军,只占到些微优势,最后是凭借火器,才把擒生军打得不敢冒头。  

陈大人见顾南夕不为所动,眼泪都快冒出来了:“西夏虽然占据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达,但远远不及南面。”  

在陈大人看来,打西夏是一件又辛苦,收获又不高的选项,有这精力,还不如彻底拿下大周!  

大周要河有河,要平原有平原,要山有山,还有漫长的海岸线,诸多出海口。  

这不比西夏富裕多了?  

云国公为何要跟西夏过不去呢?  

顾南夕垂眸,思考片刻,最终决定坦诚相待:“纵观历史,每次中原内战,都会有外敌肆机南下。西夏一旦举兵,首先威胁到的就是我们。既然迟早有一战,不如我们先动手,在他们的土地上燃起战火。”  

马南天觉得云国公有些多虑了。  

她把鞑子打得几乎灭族,西夏哪里还有胆子来挑战她?  

“西夏有农业,有兵,又把控西行商道,获利颇丰,作甚要跟我们过不去?”  

陈大人也是这么想的。  

顾南夕:“历史上,他们多次南下,都是有人跟他们勾结啊!”  

不说别的,就说唐朝李渊。  

当时,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是防御突厥的前线,后来,隋朝名存实亡,中原群雄并起。  

李渊打算起兵反隋,但又担心突厥会趁机南下骚扰后方,就想着争取时间整合力量。  

于是,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向始毕可汗称臣(史载“称臣纳贡”),约定:“若入长安,土地归唐,财帛子女归突厥。”  

突厥亦想要中原分裂,就决定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来获取利益,以义成公主为代表支持李渊,提供战马和少量骑兵,助其增强军力。  

突厥除了支持李渊,还支持了梁师都,刘武周等。  

甚至,在唐朝初期,国力虚弱,突厥频繁南下劫掠。李渊采取的是和亲加纳贡的策略,允许突厥在边境设立贸易区,被迫接受不平等交易。  

即便如此,突厥还是差点打到长安,李渊一度考虑迁都避祸。  

陈大人打了个寒战:“不会吧?大周官家会勾结西夏?不能吧?!”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跟西夏合作,来对付云州,不就是驱狼吞虎吗?  

咳咳。  

陈大人轻拍自己的嘴,什么狼什么虎,云州和大周的关系是一家人!  

马南天get到顾南夕的想法,粗粗一听,好像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不是很正常的吗?  

大周皇帝打不过云国公,就想拉其他人一起来帮忙。  

反正就是打成一锅粥,谁也别想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里的那个黄雀。  

对于心中没有百姓的人而言,这想法有毛病吗?  

一点也没有!  

更何况大周的那个皇帝是有前科的!  

他们那一家子骨子里流淌的血,就是吃人的血!他们宁可把江山送给外族,也不愿意见到江山落入臣子之手。  

马南天:“大人是认为,大周会联合西夏,高丽围剿我们?”  

西夏在云州的西面,高丽在东面,大周在南面,如果三面同时发难,云州哪怕有大炮,也会很危险。  

顾南夕:“对,我是这么猜测的,并且我认为,几率有九成。”  

马南天和陈大人的神色都冷峻下来。  

云国公说有九成,那就肯定有九成,应该是云国公得到什么消息了。  

陈大人对高丽的了解要多些,京都有许多高丽婢女:“高丽和大周的关系很好,极有可能合作。”  

顾南夕点头赞同,出于后世的某些原因,她很不喜欢高丽。  

常常有人分不清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某些人爱碰瓷高句丽,实际上,高句丽和高丽人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没有传承关系。  

高句丽占据东北大半土地和朝xian半岛,是东北边疆农耕文明,对中原的威胁比较大,这也是隋唐两朝要打他的原因。  

隋朝唐朝打高句丽打了好几次,这才将其打败。  

而王氏高丽,则是在新罗王朝上的延伸,当时新罗王朝地方豪强割据,形成新罗,后百济,泰封国。  

泰封国将领王建发动政变,灭新罗,后百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