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贬谪龙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伯安先是剧痛,随后迷茫,然后暴怒。  

堂堂四品礼部侍郎,在太和殿让人打了,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力能扛鼎!  

王伯安施展儒道术法加持自身,结果腹中一阵绞痛,术法中断还引发了反噬。  

全身上下气息混乱,一丝力气也提不起来。  

杜思偷袭打了一拳,预想后面会遭到王伯安反击,已经做好了挨打的准备。  

结果,王伯安身形一软,摊在了地上!  

“碰瓷?”  

杜思脑子一热,恶从胆边生,骑在王伯安身上,左右开弓。  

噼里啪啦蹦吧啦砰…  

一顿王八拳打过去,王伯安气急败坏,全身气力一泄。  

噗!噗!噗!  

一股难以言说的味道在太和殿上弥漫开来,众进士纷纷掩口捂鼻。  

太子忍不住作呕,淡然脸色再也绷不住,怒道:“斯文扫地!”  

其他监考官顿时反应过来,纷纷施展术法,禁锢了还要打人的杜思,清洁殿中污秽气味。  

一番折腾下来,太和殿终于气味正常。  

王伯安一脸赤红,现在他怎么能反应不过来,自己被三悟老梆子阴了,丹药非但无用,还会泄气锢法。  

“殿下,这狂徒无视皇家威严,扰乱殿试,当立即明正典刑!”  

依大乾律,杜思所作所为死十次都够了。  

“殿下,王侍郎在太和殿放屁,才是真的无视您的威严。”  

杜思辩解道:“今次天家取士,我身为天子门生,王伯安敢对太子您不敬,岂能不以拳脚报之!”  

太子听到天子二字,顿时心生好感,尤其是不顾生死维护威严,当真是难得的大忠臣。  

王伯安曾获太子提拔,又投入景泰帝麾下,此般二臣,太子早就心生厌恶。  

“如此说,也算情有可原,就罚你抄经三卷,以静其心。”  

王伯安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自己被打出丑,这狂徒竟能逃脱法外?  

“殿下,如此一来,日后或许会又许多狂徒效仿,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太子眉头一挑,他心思敏感,最抵触有人反驳自己。  

这时。  

殿中又响起声音:“殿上打人是狂徒,肆意排泄污秽扰乱考场,比狂徒更甚!”  

“我等文思全被打乱,坏我大乾文脉。”  

“维护殿下威严打人,情有可原!”  

“若是严惩,须一视同仁!”  

一道道声音陆续响起,殿中进士纷纷出声,维护杜思。  

科考走到这一步,对礼部侍郎的身份,并不会太过畏惧。  

王伯安闻言,脸色一白,眯眼扫过出声的进士,一一记在心里。  

太子朗声道:“王侍郎以为如何?”  

“殿下,臣…可以原谅他。”  

王伯安咬牙切齿道:“近日朝中事多,臣为报陛下恩典,日夜操劳,多有不适。  

但为不辜负陛下所托,强撑着来监考殿试,未曾想遭此羞辱…”  

陛下!  

父皇…  

太子脸色微变,目前王伯安是景泰帝最重视的臣子之一,为一进士与他翻脸有些不妥。  

“恩,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太子略显憋屈道:“便罚去龙川,看管皇家茶园吧。”  

“谢殿下。”  

杜思躬身施礼,本以为大罪之局,能保住性命已是惊喜。  

众进士目露喜色,认为是以己之力,维护了朝廷律法严明。  

殿中其他老吏,看向太子的神色,有失望有无奈甚至有鄙夷。  

今天携众进士同心协力之机,胆大可以完全宽恕杜思,彻底获得众进士认同。  

心狠可以送王伯安和杜思一齐入狱,大概率最终王伯安无罪释放,却也在朝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胆小不顾众进士意愿,送杜思去死拉拢王伯安,间接向陛下示好。  

太子偏偏选择了最差的一种,贬谪龙川又没有能拉拢众进士,免了杜思死罪让王伯安心怀怨恨,凭白得一怨恨。  

难怪坊间传言,监国太子优柔寡断,望之不似人君…  

状元堂。  

周易将几卷道经放下,与何掌柜结了账。  

刑者说分利五百两,随着盗版越来越普及,销量利润不断打折。  

道经字帖销售反而日渐火爆,一册道经价格超过了三十两,仍然供不应求。  

周易的字愈发精妙,甚至隐隐脱离了“张”体的窠臼,有了独特的变化。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  

修士每个人对道的感悟不同,自然而然的体现在字体当中,普通人时长临摹,有概率领悟一些修行之道。  

结清了账,何掌柜向周易展示今年状元堂的收获,两幅装裱精美的题字挂在状元墙上。  

状元墙上所有墨宝,都是历届状元留下,可谓价值连城。  

“周先生,这是今年新科状元墨宝,您看如何?”  

周易抬眼一看,第一幅字写的是:君子大道,岂因生死以避之。景泰五十二年孟怀远送别同科守仁有感。  

“守仁?”  

周易心中一动,看向和它比邻的另一副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周易不露声色:“今年怎么有两幅留书?”  

“这第二幅字是新科进士杜守仁所写,东家慨其风骨,与状元留书等同。”  

何掌柜绘声绘色的形容:“这位杜先生,当真是无所畏惧,在太和殿暴打礼部侍郎…”  

周易脸色逐渐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