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有违祖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违祖制?呵呵!”  

“当今雄才大略,是类广明帝的圣主,早就屡屡修改祖制了。”  

李洵对景泰帝极为敬仰,屡屡将之与开国太祖、中兴广明帝相提并论。  

开国太祖基本都是神人,一介布衣到一统诸国,非常人所能及。  

中兴帝王也非同小可,起步看似比太祖高了许多,然而拉一艘将跌入深渊的巨轮回归正轨,并不比重新打造一艘简单多少。  

“当年国库空虚,南北边军军饷都发不下去。陛下要重修税法,不但要求官绅一体纳税,更是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神仙税。”  

李洵一脸崇拜之色:“百官劝阻,佛道震动,一年时间起了十八路反贼。最后陛下一路路杀过去,硬生生把税收上来,一举扭转颓靡之势。”  

周易原本对在位的景泰帝,唯一的印象就是,手腕高明,在位时间长。  

十几年前就传闻身体不好,令太子监国,现在太子身体都开始不好了,景泰帝还有精神提拔后辈。  

后来受铁粉李洵灌输,对景泰帝有了更多了解。  

大乾能定鼎云洲,佛道出过不少功劳,太祖特意在大乾律中,标明佛道方外之人,可以永世免税免赋。  

实际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佛道交税,难道让凡俗官吏去修士宗门收钱收物?  

景泰帝就做成了!  

佛道不止要交田税交易税,还必须去仙俸司、斩妖司服役,甚至山上种的灵物由于处于大乾境内,也需要按照田税十一比例上缴。  

听起来,仙人种灵药和百姓种粮食,一起交税没区别。  

实际上阻力之大,几乎要颠覆朝廷,十八路反贼背后支持者是谁,不用猜都知道。  

周易第一次听李洵讲的时候,对景泰帝钦佩至极,等于仙凡一视同仁。  

“神仙税”是景泰帝最得意的政绩,其他方方面面都有改善,说是圣主有些过,当得上明君评价。  

“我听你讲过,上次陛下称赞治世之材的是覆灭十八路反贼,获封国公的龙骑将军徐奉先?”  

周易看着檄文署名,总有种不舒服感。  

投机主义的墙头草,比起立场坚定的反对者,更恶心人!  

“对!陛下登基至今,王侍读是第二个,已经有人称其未来成就不输徐国公。”  

李洵羡慕道:“有了此评价,可以说直上青云,入阁拜相只是早晚。”  

周易摇头说道:“你想错了,王侍读,未来可是要称子的大才!”  

“不至于吧?徐国公是实打实的巅峰一品,号称有望武圣,王侍读堪堪儒道八品…”  

李洵总觉得周易语气诡异,明明是夸赞,又似乎是反讽。  

周易意味深长的说:“文人和武人,能一样吗?”  

“不一样吗?”  

李洵有些不明白,大乾以武道立国,出过两代武圣,武人地位从来没有比文人低。  

天南海北的聊了片刻,周易开始抄录书目。  

估摸着刑房点卯的时间,见到有斩妖校尉从地底出来,驾轻就熟的遁入大狱。  

斩妖除魔回来后,发现张诚竟然来了。  

“张哥,今天怎么这么早?”  

张诚揉着腰叹息:“唉,人老了,腰有点撑不住。”  

“嘶!春风楼哪位姑娘如此厉害,连张哥都降服了?”  

周易真的倒吸一口冷气,上三品高人都撑不住,要么是妖魔鬼怪要么是修行采补功法。  

张诚在斩妖司待了不知多久,不可能认不出妖魔左道。  

“怪不到姑娘们,是白云观的几个老家伙,趁老张我不注意轮番下咒。”  

张诚冷哼一声:“我凭本事采的茶,为什么要赔钱!”  

周易忍不住竖大拇指,白云观主长春真人是名震大乾的一品修士,张诚盗了灵茶只是腰疼,足以证明他的厉害。  

张诚曾无意中透露自己的修为,武道二品,阴神日游,比起炼成阳神的长春真人差距不小。  

当然,张诚是斩妖司的人,白云观主也不会做的太过,只是警告一番,免得日后还来祸害。  

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很快就下了值。  

周易回家途中,经过京都府衙,发现一大群人在围观皇榜。  

当中有书生大声宣读,通过儒道法术扩音,距离很远也能听到。  

“…圣君荣辱,系于今朝,千古功名,值此顷刻…”  

皇榜内容正是讨妖魔檄。  

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宣读,围观的人不见少,反而越聚越多。  

“以后有的忙了。”  

周易摇摇头离开。  

他看不上王伯安,却对景泰帝准备大肆除妖,没有任何意见。  

妖魔之类,与人族三观不一致,许多它们习以为常的行为,站在人族的角度上就是为非作恶。  

普通人作恶,杀人放火已经是少有重犯,对于妖魔来说只是随手为之。  

大乾如果将妖魔铲除干净,虽不可能朗朗乾坤,每年枉死的人降低七八成。  

讨妖魔檄有景泰帝背书,迅速传诵天下,百姓对斩妖除魔的意志空前强盛。  

随后朝廷宣布彻查天下妖魔,无论妖族有没有害人,必须过一遍问心咒,胆敢反抗就捆起来送入斩妖司。至于魔道修士,即使不彻查,也根本不敢冒头。  

如周易所料,物部忙碌起来了。  

每日录入的妖魔材料,数量翻了一倍还多。  

周易乐此不疲,妖魔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道行,每天斩杀几头乙字狱妖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