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七十三昆虫一(5/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摆扑声,往掩得大发,长三尺许,而变为蟮。从此无虑。(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晋安帝义熙年间,琅玡郡费县有个姓王的家里经常丢东西,他以为是人来偷的,因此每次出入都对门闩锁钥十分留意。然而仍然不断丢失东西。后来他发现房后的篱笆墙上穿了一个洞,有人的胳膊那么粗,并且已经磨得光滑发亮。他试着用绳子做了个网套,下在洞口,夜间便听到那里有摇动扑腾声。他去捕捉而得一根大头发,长三尺多,一会儿又变成了蚯蚓。从此也就无忧无虑了。
桓谦
桓谦字敬祖。太元(“元”原作“原”,据陈校本改。)中,忽有人皆长寸余,悉被铠持槊,乘具装马,从塪中出。精光耀日,游走宅上,数百为群。部阵指麾,更相撞刺,马既轻快,人亦便能。缘几登灶,寻饮食之所。或有切肉,辄来丛聚,力所能胜者,以槊刺取,迳入穴中,寂不复出,出还入穴。蒋山道士朱应子令作沸汤,浇所入处。因掘之,有斛许大蚁死在穴中。谦后诛灭。(出《异苑》)
【译文】
桓谦,字敬祖。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忽然有些人都长得一寸多高,全都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骑着装饰的战马,从洞穴中出来,阳光一照金光闪耀,行走于住宅之中,以数百个为一群,指挥布阵,互相冲杀。马很轻快,人也轻捷,顺着小桌登上灶台,找存放吃喝的地方。有的遇上切好的肉,便一起聚集过来。对于那些能搬动的,便用长矛去刺取,便径直运进洞穴中。以后便静悄悄地不再出来,即使出来也很快回到洞穴中。蒋山道士朱应子叫人烧滚开的水,向入口浇灌。于是把洞穴掘开,有大约一斛那么多的大蚂蚁死在里面。桓谦后被杀死。
青蜓
司马彪《庄子注》,言童子埋青蜓之头,不食而舞曰,此将为珠,人笑之。《博物志》云,埋青蜓头于西向户下,则化成青色之珠。(出《感应经》)
【译文】
在司马彪的《庄子注》中,说有个儿童埋下青蜓头后,不吃而手舞足蹈地说:“这个青蜓头将会变成珍珠!”人们都讥笑他。《博物志》中说:“把青蜓头埋在向西的门下,就能变成青色的珍珠。”
朱诞
宋初,淮南郡有物取人头髻。太守朱诞曰:“吾知之矣。”多买黐以涂壁。夕有一蝙蝠大如鸡,集其上,不得去,杀之乃绝。观之,钩帘下已有数百人头髻。(出《幽明录》)
【译文】
南朝刘宋初期,淮南郡有个东西专门取人的发髻。太守朱诞说:“我知道它是什么了,我知道它是什么了。”他买了很多木胶把它涂在墙壁上,夜间有一只蝙蝠像鸡那么大,落在墙上,便不能离去。把它杀死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事发生了。观察那只蝙蝠,钩帘下已有数百个人的头髻。
白蚓
刘德愿兄子,太宰从事中郎道存,景和元年,忽有白蚓数十登其斋前砌上,通身白色,人所未尝见也。蚓并张口吐舌,(“舌”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大赤色。其年八月,与德愿并诛。(出《述异记》)
【译文】
刘德愿哥哥的儿子,太宰从事中郎刘道存,在南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忽然看见有几十条白蚯蚓爬到书斋前的台阶上,那蚯蚓通身白色,人们从未见过。蚯蚓张口吐舌,大红色。这年八月,刘道存和刘德愿一起被杀。
王双
孟州王双,宋文帝元嘉初,忽不欲见明。常取水沃地,以菰蒋覆上,眠息饮食,悉入其中。云,恒有女,著青裙白巾,来就其寝。每听闻荐下,历历有声。发之,见一青色白颈(“颈”原作“缨”,据明抄本改。)蚯蚓,长二尺许。云,此女常以一奁香见遗,气甚精芬。奁乃螺壳,香则草莆根。于时咸以双暂同阜螽矣。(出《异苑》)
【译文】
孟州人王双,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他忽然不愿见光亮,经常打水浇湿了地,再用菰蒋盖在上面,不论是睡眠饮食,他都在里边进行。据他说,常有一个女子,穿着青色裙子系白色发巾,来与他同床共枕。可是每次都听到在草垫下边,历历有声,扒开一看,发现有一条青色白颈的蚯蚓,二尺多长。他又说,这女子常以一匣香赠送与他,那气味十分芳香。那匣其实是个螺壳,而香则是菖莆根须。当时都以为王双暂且和幼蝗虫同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