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十九蛇四(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无数小蛇簇拥着大蛇,每挪动一下蛇身,林中的树林就被压断一些,大约过了十五天才过完,阻挡隔断了旅行的人。接着聚些干草烧燎一下路面和角落,担心有蛇留下的毒气。然后才开始通行。”第二年,杨守亮被诛杀。
朱汉宾
梁贞明中,朱汉宾镇安禄之初,忽一日,曙色才辨,有大蛇见于城之西南。首枕大城,尾拖于壕南岸土地庙中,其魁可大如五斗器,双目如电,呀巨吻,以瞰于城。其身不翅百尺,粗可数围,跨于羊马之堞,兼壕池之上。其余尚蟠于庙垣之内。有宿城军校,卒然遇之,大呼一声,失魂而逝。一州恼惧,莫知其由。来年,淮寇非时而至,围城攻讨,数日不破而返。岂神祇之先告欤?(出《玉堂闲话》)
【译文】
五代梁贞明年间,朱汉宾镇守安禄的初期,忽然有一天,天刚露出一点曙色时,有条大蛇出现在城的西南方。蛇头枕在大城上,尾巴拖在城壕南岸的土地庙里,它的头大得象能盛五斗米的器具,双目象闪电一样,张开巨口,向城里看。蛇的身上没长翅,长有一百尺,有几围那么粗,横架在羊马城堞和城壕上,其余部分还盘踞在庙墙之内。有个住在城里的士兵,突然遇上了蛇,吓得大叫一声,丧魂落魄就死去了,一州人都很害怕,不知道蛇的来由。第二年,淮地的盗匪突然到了城下,把城围起来攻打,打了几天没有攻破城,就回去了。难道是这神预先发出的警告吗?
牛存节
梁牛存节镇郓州,于子城西南角大兴一第。因板筑穿地,得蛇一穴,大小无数。存节命杀之,载于野外,十数车载之方尽。时有人云:“此蛇薮也。”是岁,存节疽背而薨。(出《玉堂闲话》)
【译文】
梁代牛存节镇守郓州,在小城的西南角兴建一座大府第。因为用板筑法修墙,穿透了地面,底下是个蛇洞,洞里有无数的大蛇小蛇。牛存节命令把蛇全杀死,运到野外去,用十几辆车才装运完毕。当时有人说:“这是蛇的聚居的地方。”这一年,牛存节背上生了个疽疮,接着死了。
水清池
太原属邑有水清池,本府祈祷雨泽及投龙之所也。后唐庄宗未(“未”原作“末”,据明抄本改。)过河南时,(“时”原作猎。据明抄本改。)就郡(“就郡”原作“射都”,据明抄本改。)捕猎,就池卓帐,为憩宿之所。忽见巨蛇数头自洞穴中出,皆入池中。良久,有一蛇红白色,遥见可围四尺以来,其长称是。猎卒齐彀弩连发,射之而毙。四山火光。池中鱼鳖咸死,浮在水上。猎夫辈共刲剥食之,其肉甚美。庄宗寻知之,于时谄事者,以为克梁之兆,有五台僧曰:“吾王宜速过河决战,将来梁祚,其能久乎?”此亦断白蛇之类也。(出《北梦琐言》)
【译文】
太原的属城有个水清池,是本府祈祷求雨,投拜龙神的地方。后来唐庄宗还未打过河南时,在离郡不远处打猎,在水清池边上架立帐篷,作为休息睡觉的地方。忽然就见有几条大蛇从洞穴中爬出来,都进水清池里去了。呆了很长时间,又有一条长着红白颜色的大蛇,远远地看粗有四尺左右,长度与粗细很相称。打猎的兵卒们一起连发弓箭,把大蛇射死了。城四面的山出现火光,水清池里的鱼鳖也全死了,浮在水面上。猎卒们就一起动手割肉剥皮吃蛇,蛇肉味道很美。庄宗不久也知道了这件事。当时有献媚讨好的人,认为这是打败梁国的预兆。有个五台山僧人说:“大王您应该快些过河与梁国决战。将来的梁国强大起来,还能打败吗?”这也是汉高祖斩白蛇一类的事啊。
王思同
后唐少帝朝,清泰王起于岐阳,朝廷诏西京留守王思同统禁旅征之。王师西出之后,寻闻劘垒,雍京僚属日登西楼,望其捷书。忽一日,官僚凭槛西向,见羊马城上有二大蛇,东西以首相向,为从者辈遥掷弹丸以警之。于时一人掷中东蛇之脑,蜿蜒然堕于墙下,挺然不动。使人视之,已卒矣。其西蛇徐徐入于穴巢之间。识者窃议之曰:“潞王乙巳生,统帅王公亦乙巳生,俱为蛇相,今东蛇中脑而卒,岂非王师不利乎?”未逾旬日,群帅叛归潞王,思同腹心都将王彦晖已下,并投岐城纳欵。同单马而遁,竟没于王事焉。蛇亡之兆,得不明乎?(出《王氏见闻》)
【译文】
后唐少帝主持朝政的时候,清泰王在岐阳起兵反叛。朝廷下命令让西京留守王思同统帅皇上的亲兵去征伐他。王师西征之后,不久就听说已经逼近叛军的营垒。留守京城的官僚们,天天登上西城门楼,盼望王思同的捷报。忽然有一天,官僚们扶着槛栏向西看,只见羊马城上有两条大蛇,一东一西,蛇头相对着,随从人员扔弹丸给予警告。当时有一个人打中了东面那条蛇的脑袋,蛇就扭动着身子掉到羊马墙下,挺直着身子一动不动。派人去看那蛇,已经死了。西面那条蛇却慢慢地进入洞穴空隙之间。有明白的人私下议论说:“潞王是乙巳年出生,统帅王思同公也是乙巳年出生,都是蛇的象征,现在东面的蛇被打中脑袋死了,难道不是对王师不利吗?”还没过十天,王师方面的大批将军都背叛朝廷归顺了潞王。王思同的心腹将领王彦晖及其手下的人,一起投降到岐阳城里去,王思同单人一骑逃走,最后竟死在朝廷的事业上。死蛇的兆头,能不明白吗?
徐坦
清泰末,有徐坦应进士举,下第,南游渚宫,因之峡州,寻访故旧,旅次富堆山下。有古店,是夜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