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四十八狐二(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士问:“君何故忧愁?”伯成惧南鹤,附耳说其事。道士笑曰:“身是天仙,正奉帝命,追捉此等四五辈。”因求纸笔。杨伯成使小奴取之。然犹惧其知觉,戒令无喧。纸笔至,道士书作三字,状如古篆。令小奴持至南鹤所放前云:“尊师唤汝。”奴持书入房,见南鹤方与家婢相谑。奴以书授之。南鹤见书,匍匐而行,至树下。道士呵曰:“老野狐敢作人形!”遂变为狐,异常病疥。道士云:“天曹驱使此辈,不可杀之。然以君故,不可徒尔。”以小杖决之一百,流血被地。伯成以珍宝赠馈,道士不受。驱狐前行,自后随之。行百余步,至柳林边,冉冉升天,久之遂灭。伯成喜甚,至于举家称庆。其女睡食顷方起。惊云:“本在城中隔子里,何得至此?”众人方知为狐所魅,精神如睡中。(出《广异记》)
【译文】
杨伯成在唐朝开元年初的时候,是京兆少尹。一天,有一个人来到门前,通报说叫吴南鹤。杨伯成接见了他。这个人三十多岁,身高七尺,容貌挺象样。入座之后,吴南鹤的文辞巧辨能力天下无双,杨伯成接对不及。过了一会儿,吴南鹤请屏退左右,要秘密说什么。屏退左右之后,他就说:“听说你女儿美貌贤惠,特来求婚”杨伯成十分惊愕,对吴南鹤说:“女孩子靠媒人传媒才能出嫁,况且我们是偶然相识,你怎么就能这样呢?”吴南鹤大怒,叫杨伯成是“老奴”,说:“我要你女儿,你还敢不顺从?”他说了不少傲慢的话。杨伯成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吴南鹤直接脱去衣服,走进里边去,来到女儿的住处,坐入纸隔子中。过了些时候,他和女儿一块走出来。女儿说:“现在我已经嫁给吴家了。为什么要生气责怪呢?”杨伯成知道是狐狸精作祟,就让十几个家人一齐去打吴南鹤。没想到反被人家收拾了。多次被对手在两耳上涂泥。杨伯成因此请假二十多天。皇上问为什么没见到杨伯成,大伙都说他家正为狐狸烦恼。皇上诏令学习道术的道士、术师十几个去到杨伯成家,全被两耳涂泥并上了绑。无奈只好屈服。杨伯成感到羞愧、感到耻辱,于是他又向皇上请了假,全家回到家乡的田庄去,在庄上。家人偷偷地骂吴南鹤,都被收拾了。因此没有敢再说的。杨伯成困暇之余没事做,就亲自来到田间,看人家割麦子,正在树下休息,忽然来了一位道士。这道士身形挺瘦削,是来向杨伯成要水喝的。杨伯成于是就给他准备了一顿饭。吃完饭,道士问:“你因为什么发愁?”杨伯成怕吴南鹤听见,趴在道士耳边小声说了这件事。道士笑着说:“我是天上的神仙,正奉上帝的命令,追捕四五个这样的妖孽。”于是就让找纸笔。杨伯成让小奴去取。但是还怕吴南鹤知道,警告他不要大声说出去。小奴把纸笔拿来,道士写了三个字,样子象古篆。道士让小奴拿着这三个字到吴南鹤面前,说“尊师叫你!”。小奴拿着三个字进屋,见吴南鹤正与婢女玩笑。小奴把三个字交给他。吴南鹤见了这三个字,趴在地上往前走。来到树下,道士呵斥道:“老野狐敢变成人样?”吴南鹤于是就变成狐狸,非常难看。道士说:“天府驱使这些东西,不能杀它们。但是由于你的原因,不能白白作罢,可用小木棍打它一百下。”打完之后,流血满地。杨伯成把珍宝送给道士,道士不收。道士赶着狐狸在前边走,自己跟在后边。走了一百多步,来到柳林边上,就慢慢地升上天去,过了一会儿就不见了。杨伯成非常高兴。甚至于全家庆贺。他的女儿睡了一顿饭的时间才醒来,吃惊地说:“我本来在城里的隔子里,怎么能到这来?”众人这才知道,被狐狸迷了,精神就象在沉睡之中。
叶法善
道士叶法善,括苍人。有道术,能符禁鬼神。唐中宗甚重之。开元初,供奉在内,位至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时有名族得江外一宰,将乘舟赴任。于东门外,亲朋盛筵以待之。宰令妻子与亲故车,先往胥溪水滨。日暮,宰至舟旁,馔已陈设,而妻子不至。宰复至宅寻之,云去矣。宰惊,不知所以。复出城问行人。人曰:“适食时,见一婆罗门僧执幡花前导,有数乘车随之。比出城门,车内妇人皆下从婆罗门,齐声称佛,因而北去矣。”宰遂寻车迹,至北邙虚墓门。有大冢,见其车马皆憩其旁。其妻与亲表妇二十余人,皆从一僧,合掌绕冢,口称佛名。宰呼之,皆有怒色。宰前擒之,妇人遂骂曰:“吾正逐圣者,今在天堂。汝何小人,敢此抑遏?”至于奴仆,与言皆不应,亦相与绕冢而行。宰因执胡僧,遂失。于是缚其妻及诸妇人,皆喧叫。至第,竟夕号呼,不可与言。宰迟明问于叶师。师曰:“此天狐也。能与天通,斥之则已,杀之不可。然此狐斋时必至,请与俱来。宰曰:“诺。”叶师仍与之符,令置所居门。既置符,妻及诸人皆寤。谓宰曰:“吾昨见佛来,领诸圣众,将我等至天堂。其中乐不可言。佛执花前后,吾等方随后作法事,忽见汝至,吾故骂,不知乃是魅惑也。”斋时,婆罗门果至,叩门乞食。妻及诸妇人闻僧声,争走出门,喧言佛又来矣。宰禁之不可。乃执胡僧,鞭之见血,面缚,舁之往叶师所。道遇洛阳令。僧大叫称冤。洛阳令反咎宰。宰具言其故,仍请与俱见叶师。洛阳令不信宰言,强与之去。渐至圣真观,僧神色惨沮不言。及门,即请命。及入院,叶师命解其缚,犹胡僧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