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二龙五(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刚刚酒过一巡,天就已经黑了,月色明亮起来。女郎们谈论的,都不是人间的事。都是许汉阳所没有想到的。当时许汉阳就用人间的事与她们争辩,女郎们没法儿用常理回答。喝到二更天,宴席已经结束,那些树上的红花也一片片地落入池中,那些小美人也随之落下,便不知哪去了。一位女郎拿来一卷文书给许汉阳看。许汉阳一看,是《江海赋》。那女郎让许汉阳读一遍。许流阳就读了一遍。女郎又自己读了一遍,然后让婢女收了起来。一位女郎对众女郎和许汉阳说:“我想好一首感怀诗,想给大家朗诵一下。”女郎们和许汉阳都说好,于是那女郎吟诵道:“海门连洞庭,每去三千里。十载一归来,辛苦潇湘水。”那女郎让婢女把卷、笔、砚取来,请许汉阳为她把诗录下来。许汉阳把卷打开一看,见卷全是金花底色的白素丝绸,上面用银字写的。卷像拱斗那么大,有半卷已经写过了。看那笔,是白玉做的笔管。砚台是碧玉做的,用玻璃做的匣子。砚台里研的全是银水。写完之后,女郎让许汉阳写上自己的名字。打开往前看,看到了几首诗,都有人署名。有叫“仲方”的,有叫“巫”的,有叫“朝阳”的,而不见有写姓氏的。这时候女郎就往回要那卷。许汉阳说:“我有一首和诗,打算接着写到后边可以吗?”女郎说:“不可以。这书卷每次回家都要交给父母兄弟看,不想把你夹杂在里边。”许汉阳说:“刚才把我的名字都写上了,那怎么又可以了呢?”女郎说:“不是一回事,这不是你能明白的。”四更天一到,就让人全都收拾了。匆忙中,一位婢女说:“您可以回去了。”许汉阳便起身。众女郎说:“这次相会令人高兴,只是对你怠慢了。”大家恋恋不舍,恨恨而别。许汉阳回来的时候忽然遇上大风,云色陡然变暗,每走一步都黑暗得看不见路。到了天明,他来看他夜间喝酒的地方,乃是一片空空的树林罢了。许汉阳解开缆绳,走到昨晚所见江岸人家处,见有十几个人,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停船打听。有人说:“江口淹死了四个人,到二更天捞上来,三个人已死,另一个虽然像死了却没有完全死过去,有一个巫女为他洒拂杨柳水,念咒,四次才能讲话,他说:‘昨天晚上水龙王的几个女儿及她们的姨表姊妹六七个人回过洞庭,在这举行夜宴,用我们四个人做酒。因为客人不多,喝酒不多,所以我还能活着回来。’”许汉阳感到惊异,就问那个人说:“那个客人是谁?”那人说:“是一个穷酸的读书人,不记得他的姓名。”那人又说:“听婢女说,这些小娘子特别喜爱人间的文字,但总弄不到。她常常想向一个穷酸文人求字而没有法子。”许汉阳问那个穷酸文人现在什么地方,对方说已经开船走了。许汉阳想到昨天夜间的事,以及那些复杂的感触,都可以验证了。他默默地乘船而回,觉得肚子里不大安稳,就吐了几升鲜血,知道这全是用人血做的酒,三天之后才平定。
刘禹锡
唐连州刺史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首夏独坐林亭,忽然间大雨,天地昏黑,久方开霁。独亭中杏树,云气不散。禹锡就视树下,有一物形如龟鳖,腥秽颇甚,大五斗釜。禹锡因以瓦砾投之,其物即缓缓登阶,止于檐柱。禹锡乃退立于床下,支策以观之。其物仰视柱杪,款以前趾,抉去半柱。因大震一声,屋瓦飞纷乱下,亭内东壁,上下罅裂丈许。先是亭东紫花苜蓿数亩,禹锡时于裂处,分明遥见。雷既收声,其物亦失,而东壁之裂,亦已自吻合矣。禹锡亟视之,苜蓿如故,壁曾无动处。(出《集异记》)
【译文】
唐朝连州刺史刘禹锡,贞元年中,寓居在荥泽。四月的一天,他独自坐在林亭中,忽然间下起大雨,天地一片昏黑,很久才开晴。只有亭中的一棵杏树云气不散。刘禹锡走近杏树细看,看到一物形状像龟鳖,特别污秽腥臭,有五斗大锅那么大的东西。他就扔瓦砾打它。那东西就缓缓地登上台阶,在檐柱下停住了。刘禹锡就退到床下,把书箱摞起来垫脚,观察那东西。那东西仰视着柱子的顶端,慢慢用前爪子挖去半根柱子,于是大震一声,屋上的瓦纷飞乱下。亭内东壁上,从上到下裂了一个一丈来长的口子。原先这亭东有几亩紫花苜蓿,刘禹锡这时从裂口可以分明地看到远处这些苜蓿。雷震声过后,那东西也没有了。而东壁上的裂口,也自己吻合了。刘禹锡多次去看,苜蓿如旧,墙壁竟然没有变化之处。
周邯
贞元中,有处士周邯,文学豪俊之士也。因彝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令其沉潜,虽经日移时。终无所苦。云,蜀之溪壑潭洞,无不届也。邯因买之,易其名曰“水精”。异其能也。邯自蜀乘舟下峡,抵江陵,经瞿塘滟滪,遂令水精沉而视其邃远。水精入,移时而出,多探金银器物。邯喜甚。每舣船于江潭,皆令水精沉之,复有所得。沿流抵江都,经牛渚矶,古云最深处,是温峤爇犀照水怪之滨。又使没入。移时复得宝玉。云,甚有水怪,莫能名状,皆怒目戟手,身仅免祸。因兹邯亦至富赡。后数年,邯有友人王泽,牧相州,邯适河北而访之。泽甚喜,与之游宴,日不能暇。因相与至州北隅八角井。天然磐石,而甃成八角焉,阔可三丈余。且暮烟云蓊郁,漫衍百余步。晦夜,有光如火红射出千尺,鉴物若昼。古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