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九龙二(4/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全指望你了,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柳毅说:“你就放心好了!”龙女于是就从衣襟里取出一封书信,拜了两拜把书信交给柳毅。她望着东方愁泣,泣不成声的样子。柳毅见了,心中也好不悲切。他把书信揣起来,就又问道:“我不知道你放羊有什么用,难道神祗也宰杀生灵吗?”龙女说:“这不是羊,是雨工。”“什么是雨工?”龙女说:“雨工就是雷霆之类的东西。”柳毅仔细看那些羊,羊的行动与其它羊很不一样,但羊的大小以及羊角羊毛与别的羊完全一样。柳毅说:“我是送信人,日后你回到洞庭,可不要把我忘了,不见我呀。”龙女说:“怎么会呢,我们应该像亲戚那样,常来常往。”说完,柳毅作别东去。走了不到几十步,回头望龙女和羊,全都不见了。那天晚上,来到城里告别了朋友,一个多月之后便回到家乡,就到洞庭察访问。洞庭湖的南面,果然有一棵社桔树。于是他就改换了衣带,面对着桔树,拍打了三下。不大一会儿,水波间出现一个武夫,他拜问柳毅说:“贵客是从哪里来的?”柳毅不告诉他实话,说:“我是跑来拜访龙王的。”于是,那武夫在前边揭水指路,拉着柳毅往里走。他对柳毅说:“你应该闭上眼睛,一会就到了。”柳毅照他说的去做,果然不一会儿就来到龙宫。睁眼一看,楼台殿阁,门户千万,奇花异草,无所不有。那武夫就让柳毅在一间大厅的一角停下,说:“你在这等着。”柳毅说:“这是什么地方?”武夫说:“这是灵虚殿。”柳毅仔细观瞧,则是人间的各种奇珍异宝,全都陈列在这里。柱是用白璧雕成的;墙是用青玉砌起的;床是用珊瑚做成的;帘子是用水精做成的;在翠楣上雕饰着琉璃;在虹栋上装饰有琥珀。建筑之宏伟,雕饰之精巧,不可言喻。然而龙王久久不到,柳毅便对武夫说:“洞庭君在哪呢?”对方说:“我们龙王正在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大经,不一会儿就能完。”柳毅说:“什么是大经?”武夫说:“我们龙君是龙,龙以水为神,拿一滴水可以包容陵谷;道士是人,人以火为神圣,用一盏灯就可以烧掉阿房宫。但是灵用之道不同,玄化之理各异。太阳道士精通于人间道理,我们龙君邀他来讲听。”刚讲完,宫门打开,只见一人身披紫衣,手执青玉出现在那里。武夫跳起来说:“这就是我们龙王。”于是他就到龙王面前禀告。龙王望着柳毅问道:“难道你不是人间的人吗?”柳毅回答说:“我是。”柳毅下拜。龙君也下拜。龙君让柳毅入座,对柳毅说:“水府幽深,寡人愚昧,敢问夫子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事吗?”柳毅说:“我是大王的同乡,生长在楚地,游学于秦地,前些日子赴考不中,走到泾水边上,看到大王的爱女在野外牧羊,风吹玉环,雨浇两鬓,窘迫得令人目不忍睹。于是我就问她。她对我说,因为夫婿对她不好,公婆不管,以至于到了这种地步。她讲话的时候涕泪淋漓,确实令人伤心。她请求我来送一封信,我就答应了,所以我才来到这里。”于是柳毅取书信交给龙王。龙王看完信,用袖子捂着脸哭道:“这是老爹爹的罪过呀!我成了聋子和瞎子,不能亲自过问女儿的情况,致使一个柔弱的女孩子,在遥远的异地遭受迫害。你是一个行路之人,竟能以此事为急,天高地厚之恩,永不敢志!”说完,又哀叹半天,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流泪。这时候有一个侍者来到龙王面前,龙王把书信交给他,让他送到宫中去。不多时,宫中上下全都恸哭失声。龙王吃惊地对左右说:“赶快告诉宫中,不要哭出声来,恐怕被钱塘听了去就得出乱子。”柳毅问:“钱塘是什么人?”龙王说:“是我弟弟,以前是钱塘君,如今则已经把政权交与他人了。”柳毅问:“为什么不让他知道?”龙王说:“因为他勇猛过人。以前尧帝那时候遭洪水九年,就是他一生气干的。近来与天将不如意,填塞五山。上帝因为我略有一点恩德于古今,就宽恕了他的罪过,但还是把他拘留在我这里。所以钱塘的人,天天等着他回去呢。”话还没完,忽然有大声传来,天摇地动,宫殿抖颤,云烟奔涌,霎时有一条一千多尺长的赤色臣龙,瞪着雷电一样大眼,张着血盆一样的大口出现了。鳞和鬣火一样红。脖子上套着重锁,锁连着玉柱。千震万霆,前后左右滚响,风雪冰雹,一时大作,于是向青天飞去。柳毅吓得倒在地上,龙王亲自把他扶起来说:“不要怕,本来无害。”柳毅老半天才稍微安定下来,于是就向龙王告辞,说:“我希望能活着回去,以避免他再来。”龙王说:“一定不会的。他去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他回来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了。请暂留一时,让我略表情意。”于是就摆下酒宴,热情款待。不长时间,和风吹来,祥云飘动,喜气融融,旗幡招展,箫鼓相随,丝竹悦耳,红妆千万,笑语连连。后边走着一人,神态自若,玉珮满身,衣裙华丽。走近一看,正是先前托自己捎信的那一位。但是她若喜若悲,零泪成串。一会儿,红烟从她的左边冒出,紫气从她的左边飘来。香气缭绕,她便进入宫中。龙王笑着对柳毅说:“泾水的被囚之人到了。”龙王也告辞回到宫中。片刻间,又听到怨恨叫苦之声,久而不止。过了一会儿,龙王又出来,和柳毅一起饮食。又有一人身穿紫衣、手执青玉,神貌重重,立在龙王左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