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宝三(5/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栽的小树已经很大。打开棺材看那死胡人。死胡人的面容和活人一样。于是从死胡人口中取出宝珠,当天晚上乘船而去,不知去了哪里。
另外,《尚书故实》记载兵部员外郎李约,埋葬一个行商的胡人,也曾把珍珠放在死者口中,与这事大体相同。
上清珠
肃宗为儿时,常为玄宗所器。每坐于前,熟视其貌,谓武惠妃曰:“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绛纱裹之,系于颈。是开元中罽宾国所贡。光明洁白,可照一室。视之则仙人玉女,云鹤绛节之形,摇动于其中。及即位,宝库中往往有神光耀(“耀”原作“异”,据明抄本改)日。掌库者具以事告。帝曰:“岂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绛纱犹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为儿时,明皇所赐也。”遂令贮之以翠玉函,置之于卧内。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灾,则虔恳祝之,无不应验也。(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肃宗小时候,常受到唐玄宗的重视。唐玄宗常常坐在肃宗面前,仔细地观察他的相貌,然后对武惠妃说:“这孩子的相貌与众不同,日后也是我家一个有福的天子。”于是玄宗让人把自己的上清玉珠拿来。上清玉珠用紫纱包着。玄宗亲手把它系到肃宗的脖子上。这是开元年间罽宾国所进的贡品。光明洁白,能把全屋照亮。仔细一看,则有仙子玉女、云鹤绛节的影象在里边摇动。等到肃宗即位以后,宝库中往往有神光闪耀。管库的人就向肃宗禀报了。肃宗说:“大概是上清珠吧?”于是令人把上清珠取出来。紫纱还在。于是肃宗热泪盈眶,让近臣们都来观看,说:“这是我小时候,明皇赐给我的。”于是命人把它珍藏在一个翠玉匣子里,放在自己的床榻前。不管哪里突然间发生了水、旱或战乱之灾,肃宗就虔诚地向上清珠祈祷,没有不灵验的。
守船者
苏州华亭县,有陆四官庙。元和初,有盐船数十只于庙前。守船者夜中雨过,忽见庙前光明如火,乃窥之。见一物长数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团火,或吞之。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遥掷之。此物惊入草,光遗在地。前视之,乃一珠径寸,光耀射目。此人得之,恐光明为人所见,以衣裹之。光透出。因思宝物怕秽,乃脱亵衣裹之,光遂不出。后无人知者。至扬州胡店卖之,获数千缗。问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
【译文】
苏州华亭县,有一座陆四官庙。元和初年,有几十只盐船停泊在庙前。夜半一场雨过,守船的忽然发现庙前光明如火,就偷偷地窥视,见一个长数丈大如屋梁的东西用口玩弄一团火。守船的不知这是何物,就把一根竹篙投过去。那东西受惊逃入草丛中,发光的东西留在原处。上前一看,原来是一颗珍珠,直径一寸,光耀夺目。这个人得了宝珠,怕别人发现,就用衣服把宝珠包起来。但是光亮仍然能透出来。想到宝物怕污秽,就脱下内衣来包它,果然包住了。以后没有人发现它。他拿到扬州胡人开的珍宝店里去卖,卖了好几千缗钱。他问胡人这是什么珠,胡人没有告诉他。
严生
冯翊严生者,家于汉南,尝游岘山,得一物。其状若弹丸,色黑而大,有光,视之洁彻,若轻冰焉。生持以示于人。或曰:“珠也。”生因以弹珠名之,常置于箱中。其后生游长安,乃于春明门逢一胡人,叩焉而言:“衣橐中有奇宝,愿有得一见。”生即以弹珠示之。胡人捧之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货也,愿以三十万为价。”曰:“此宝安所用?而君厚其价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国人。此乃吾国之至宝,国人谓之清水珠。若置于浊水,泠然洞彻矣。自亡此宝,且三岁,吾国之井泉尽浊,国人俱病。故此越海逾山,来中夏以求之。今果得于子矣。”胡人即命注浊水于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莹,纤毫可辨。生于是以珠与胡,获其价而去。(出《宣室志》)
【译文】
冯翊郡的严生,家在汉南,曾经在游岘山的时候得到一样东西。这东西状如弹丸,色黑,比弹丸大,发光,看上去光洁清彻,像冰块一样。严生把它拿给人看,有人说这是一枚珍珠。严生就给它起名叫“弹珠”,平常放到箱子里。以后严生游长安,在春明门遇到一个胡人,那胡人拉住他说:“您身上带有奇宝,能让我看看吗?”严生就把珠拿出来给他看。胡人高兴地说:“这是天下的奇货呀,我愿意出三十万钱买它!”严生说:“这宝贝有何用,能值这么多钱?”胡人说:“我是西域人。此珠是我国的至宝,国人叫它清水珠。如果把它放到浑水里,水就会澄清。自从丢失此宝,将近三年了,我国的井泉全都浑浊了,国人都病了,所以才翻山过海来中国找它,现在果然从你这里找到了它。”胡人立即让人打来一盆浑水,把珠子扔进去。不大一会儿,水就变得清亮明彻,纤毫可辨。严生于是把珠子卖给胡人,获三十万而去。
张文珗
张文珗牧弘农日,捕获伐墓盗十余辈,中有一人,请间言事。公因屏吏独问。对曰:“某愿以他事赎死。卢氏县南山尧女冢,近亦曾闻人开发,获一大珠并玉碗,人亦不能计其直。余宝器极多,世莫之识也。”公因遣吏按验,即冢果有开处。旋获其盗,考讯与前言无异。及牵引其徒,称皆在商州冶务中。时商牧名卿也。州移牒,公致书,皆怒而不遣。窃知者云,珠玉之器,皆入京师贵人家矣。后自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